-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民族音乐(第九章 巴蜀支脉)
中国民族音乐;巴蜀文化区,是指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兼及周边地区而风俗略同的地区
今巴蜀支脉民间音乐,既有后世从中原秦晋传来,或由长江中下游荆楚、吴越流入,亦有原本巴蜀音乐之遗存,更多的是二者交流融合的产物;巴蜀支脉主要音乐体裁形式
1、民歌:劳动号子、山歌、神歌等
2、曲艺:四川清音、四川扬琴、花鼓、弹唱、善书等
3、戏曲:川剧、灯戏、傩戏、曲剧等
4、器乐:吹打乐、锣鼓乐、丝竹乐以及各种乐器的独奏曲等;巴蜀支脉的汉族民歌按体裁可以分为山歌、号子、小调、民俗歌、儿歌五类
1、山歌:按唱法可以分为高腔、平腔、矮腔;按相异衬词可以分为罗儿调、喳唧调、打溜溜;按不同结构可以分为五句子、联八句、穿号子;按配合不同农事劳动有插秧歌、薅秧歌、薅草锣鼓等;2、号子:也称喊号子、哨子,按劳动种类有船工号子、盐工号子、板车号子等
3、小调:有城市小调和农事小调
4、风俗歌:包括婚嫁歌、丧歌、灯调等
5、儿歌:幼儿歌、少年儿歌、诓娃娃调;劳动号子是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并直接配合着劳动的歌曲,在北方常称“吆号子”,南方常称“喊号子”
号子在劳动生产中主要起着组织劳动、调剂劳动情绪、振奋精神和鼓舞斗志的作用;劳动号子的特点:
总的来说,劳动号子在音乐上的特点是刚毅有力。节奏强烈规整,在重体力劳动中,强弱交替出现较为均匀、准确;旋律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常出现四度、五度的跳进;1、号子的节奏与劳动节奏相适应
2、号子的旋律随着劳动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3、劳动号子的曲式结构单纯多反复,并且紧密配合劳动
4、一领众和的歌唱方式;又叫《川江船夫曲》,是四川的水手们在行船时所唱的一种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起到激励斗志、统一行动、战胜狂浪的作用,在歌声中表达船夫们雄壮豪迈的气魄
全曲由五种号子、八个部分组成,表现了平水—见滩—上滩—拼命—下滩的各个劳动环节;四川民歌中的经典之作,是宜宾地区的一首传统山歌,形成年代久远
一首“神歌”
全曲由“起承转合”的四个乐句构成
全曲既有对比又有统一,结构完整,形象生动;一首高腔神歌
用隐喻的手法表现对纯洁爱情的盼望
乐曲为羽调式,旋律音调以la、高音re、sol、mi、do、中音la为骨干,不时出现与语言音调相吻合的升do,节奏自由
全曲具有嘹亮抒情的特点;流传在达县一带的平腔山歌
四川山歌的音调结构体系主要有两大类型
1、是以mi—la—高音do、la—高音do—mi为核心的蜀羽体系
2、是以sol—mi—re、高音do—la—sol为核心的蜀徵体系;本曲的旋律音调兼具蜀徵体系和蜀徵体系的特点:头尾具有蜀徵体系的特点;中间部分具有蜀羽体系的特点
歌词为七言八句体
音乐属“起、平、落”结构
全曲结构严谨,对比鲜明,前后呼应,完整统一;流行在重庆一带的“罗儿调”山歌,蜀徵体系的平腔山歌
音乐结构为上下句组成的单乐段
全曲表达了对劳动的热爱,对生活的歌唱,情绪乐观、诙谐;流传于筠连县的小调歌曲
歌词与一般小调歌词类似,采用月序演唱,但歌词和衬词均具有四川风味
衬词的大量运用,使结构得以扩充,大大丰富了音乐语汇和音乐情趣
带有羽调色彩的宫调式;南坪的小调歌曲
歌词按月序演唱,每段唱两个月
节奏以切分音为特点,流畅而富有活力
乐曲为上下句结构,下句进行扩充,使音乐富有动力性
旋律以级进为主,显得优美流畅;清代乾隆年间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江苏、江西、安徽、湖北、山西、甘肃各地声腔形成的
变脸是运用在川剧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用以揭示剧种人物的内心思想感情,变脸手法大体上有抹脸、吹脸、扯脸;川剧艺术特征
1、唱腔:川剧唱腔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其中除灯调外,其余均由外地传入
2、流派:川剧由于各种声腔流行地区和艺人师承关系的不同,逐渐形成一些流派。按流行地区分为四派:川西派、川东派、川北派、资阳河派
; 3、伴奏:川剧使用乐器共有二十几种,常用的为小鼓、堂鼓、大锣、大钹、小锣,统称“五方”。川戏锣鼓是川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锣鼓曲牌有三百支左右
;早期称“唱小曲”、“唱小调”,又因演唱时艺人自弹月琴或琵琶,被称为“唱月琴”或“唱琵琶”,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定名为“四川清音”
用四川方言演唱,流行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城市与农村,以及长江沿岸的水陆码头;由明清时期的时调小曲与四川各地民歌、戏曲音乐相交融而得以形成发展
有曲牌一百多支,分曲牌、板腔两类
最初多由女演员一人在茶馆书场表演。新中国成立后四川清音进入剧场舞台,改坐唱为站唱
伴奏乐器有檀板、竹节鼓、琵琶、月琴、二胡、高胡、中胡等;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四川清音曲目,通过布谷鸟儿叫迟了,来反映人民群众高涨的劳动热情
用[鲜花调]曲牌。旋律优美抒情,富有歌唱性
演唱时突出了高音do、中音mi之间的小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