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全球经济的新平庸及其展望分析-国际经济情势周报-中华经济研究院
PAGE 12 國際經濟情勢雙週報 第 1831 期
國際經濟情勢雙週報 第 1831 期 PAGE 13
壹、專題分析
全球經濟的新平庸及其展望分析
葉華容 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所分析師
蔡依恬 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所輔佐研究員
王派維 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所輔佐研究員
一、前 言
國際貨幣基金(IMF)於2015年4月的發布世界經濟展望(WEO)報告,在該報告第三章名為「Where are we headed? Perspectives on potential output」一文,針對全球經濟的新平庸加以探討,本文主要整理自該文的內容。在IMF與世界銀行(WB)的春季會議中,IMF總裁Christine Lagarde表示,雖然全球經濟持續復甦,但速度溫和且不均衡,全球許多地方的經濟復甦都不夠強勁,主要因各國的潛在產出下降,而面臨「新平庸」(New mediocre)的風險。新平庸之風險指的即是長期處於低成長的風險。目前全球經濟最大的問題點在於,雖然???前的經濟持續溫和成長,但中長期成長前景也仍是如此,若不積極鼓勵創新、促進生產性資本投資和採取抵銷人口老化負面影響的政策行動,各國將不得不調整適應潛在產出下降的新現實。
IMF在2015年4月的WEO報告也詳細說明了全球各主要經濟體從金融危機前到中長期展望下的潛在產出變化,並提出相關政策意見來防止新平庸成為新現實。「潛在產出」是指在沒有通貨膨脹或緊縮壓力下的最大產出水準,由於無法直接衡量某一經濟體之潛在產出,僅能透過資本與勞動力的供給與生產力的變化來推斷潛在產出。然勞動力供給的成長又將取決於工作適齡人口的成長狀況與勞動參與率的變化;而資本存量則將取決於投資與初始資本存量;整體生產成長率又將因業務流程和技術創新的改善情況有所改變,因此即便無法直接衡量潛在產出,但也能透過這些因素的趨勢來推斷潛在產出之變化。以下則將依據IMF報告第三章之架構,分別由金融危機前、金融危機期間及後金融危機,並在中長期下,來看各個期間中已開發國家與新興經濟體的勞動力供給、資本存量及整體生產力如何影響潛在產出,最後在提出相關之政策回應。
二、金融危機前潛在產出成長率之回顧
從2000年至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前期間,全球經濟的潛在產出仍處成長階段,但其成長幅度依經濟體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已開發國家的潛在產出成長率開始減緩,而新興經濟體仍呈現穩定成長的情形。以下說明已開發國家及新興經濟體在金融危機發生前之潛在產出成長情形,以及影響其成長情形的主要因素。
(一)已開發國家
已開發國家在2000年至2008年金融海嘯前,潛在產出成長率從2.4%減緩至1.9%,減少了0.5個百分點;整體生產成長率也從0.9%減緩至0.5%,減少0.4個百分點;此外,潛在勞動成長率亦有微幅的減緩,僅有資本成長率大致上維持穩定成長。
1. 整體生產成長率開始減緩
金融危機前整體生產成長率減緩可從全球科學技術之發展來解釋。身為科技發展先驅的美國,整體生產成長率早在2003年即開始減緩,反映出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資訊傳遞及通訊設備發展快速所產生之「特殊成長效應(Exceptional Growth Effect)」已逐漸消逝。透過美國產業報告可知,整體生產成長率減緩主要發生在資訊與通訊密集的行業及其製造業,且美國的整體生產成長率的減緩情形,已依序波及到其他已開發國家,間接造成其他已開發國家之生產資源從生產力較高的產業(製造業、資訊與通訊科技產業等)移轉至生產力較低的產業(服務業、建築業等),導致該已開發國家整體生產成長率亦開始減緩。
此外,人力資本為整體生產之重要組成要素,故人力資本成長情形會直接影響整體生產成長率。然而,在2001年至2007年期間,由於已開發國家之教育邊際報酬率下降,使得人力資本成長率從1.1%減緩至0.6%,下降0.5個百分點,造成人力資本成長率呈現減速,也成為這段期間整體生產成長率減緩的原因之一。
2. 潛在勞動成長率
在2001年至2007年間,由於人口結構上的改變,使得工作年齡人口及勞動參與率的下降,造成潛在勞動成長率從0.9%輕微減緩至0.6%,減少0.3個百分點。
由於許多已開發國家生育率下滑問題嚴重,在「戰後嬰兒潮」世代的勞動人口逐漸退出勞動力的情況下,年輕世代難以補充其勞動缺口,因此工作年齡人口比率下降。在部分歐洲國家,如義大利與西班牙,因為移民數量的增加,得以刺激工作年齡人口之成長;但對於亞洲的日本或南韓來說,由於缺乏移民人口,在1980年代以後生育率下降,造成工作年齡人口急劇減少。
另一個造成潛在勞動成長率減緩之原因是人口老化造成勞動參與率的下降。由於年齡超過54歲的人口勞動參與率低,故人口老化會使得勞動參與率下降,造成已開發國家平均每年就業成長率下降0.2個百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二5.4圆周运动课件2(18张).pptx
- 体现了陆地自然带从的地域分异.ppt
-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二5.5向心加速度作业.docx
-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二5.5向心加速度第1课时学案.docx
- 作物抗病虫遗传育种的意义1.ppt
-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二5.5向心加速度课件(19张).pptx
-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二5.5向心加速度课件(26张).pptx
-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二5.5向心加速度(第1课时)课件(20张).pptx
-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二5.5向心加速(第1课时)课件(20张).pptx
-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二5.6向心力作业.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