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神随造诣 书品共人和.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传神随造诣 书品共人和

“传神随造化 书品共人和”解读 作者:波克 著名书法家、军人倪进祥在95年一次偶然机会看到书画家罗传书的作品展后,欣然题书四尺五言对联一幅“传神随造化,书品共人和”。概括地表述了罗传书作品的精髓及其人品。 “传神随造化”之“传神” “传神”出自《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即顾恺之)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阿堵即“眼睛”,顾恺之认为绘画传神处不在。唐人司空图论诗: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酸咸,而其美常在酸咸之外。酸咸之外者何也?味外味也。味外味者,神韵也。凡能传达这种神韵的,便叫“传神”。   “传神”作为谜法,在一个“传”字。在谜中如何传达神韵?同昌韩振轩(韩英麟,字振轩,同昌人)论“传神格”时说:“此格与会心、拢意不同,彼以事体言,此以动作言。”这说明“传神”是在谜意中从事理上作点化,动之以情,达之以理。这种点化有从一字上传神与一句上传神情之别。 “传神”作为 “神品”,即“气韵生动,出于天成,人莫窥其巧者”。在事理上“以动作言”,从动中点化其神;欲窥其巧者,只有从味处体味出它的神韵来。自古以来从来强调“传神”,要求“以形写神”、“气韵生动”,与西方艺术强调对客观事物的模拟相比较,中国古代艺术更侧重于思想感情的表现。清朝唐岱的《绘事发微》认为“画山水贵于气韵。气韵者,非云烟雾霭也,是天地间之真气也。凡物,无气不生…… 然有气则有韵,无气则板呆矣”基于气韵说的画论认为,一幅画若没有《画之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即使它在其它五法方面无可非议,也仍然不过是出自“众工”之手的死画,而不是活画、真画。正如元杨维桢认为,画贵于传神,而不在于传形。而气韵生动则正是传神(《图画宝鉴序》),它不单是视觉官能的怡情对象或装饰性的东西,它还是陶冶人们精神,给人们带来充实性,丰富性或圆熟性,从而给人以美的印象、美的感受的一种精神性力量。“人物以形模为先,气韵超乎其表;山水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乎其中,乃为合作。若形似无生气,神采至脱格,皆病也。”(清代王士祯《艺苑卮言》)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传神随造化”之“造化” “造化”古时唯心论者指自然界、万事万物的主宰者,也指自然道法合一;迷信的人指天生福气、运气。佛教论者认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生起决定的信心”,“造化”就是“信心”和“修行”,上天给人的机会和运气都是均等的。唯物论者认为“师傅领进们修行在各人”、 “自古山川师造化”,完全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传神随造化”正合了郑板桥养生三绝:诗言志 书传神 画表意。 “书品共人和”之“书品” 书法与美术(画画)一样都是有生命的,它的生命里充满了灵性,或工巧、或冲和、或飘逸、或姿媚,或貌清气健、或超然出尘、或润厚巨丽、或不胜罗绮。所以,书法艺术成了“无声之音,无形之相”的“灵魂之舞”。书法通了人性,自然也就有了“书品”和“书格”。 1、“书品”与”人品”密不可分。元代画家倪云林在论画时说:“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在文人雅士看来,绘画无非是借外物之形象以写胸中之所有,所以强调“意趣俱在笔先”,否则胸无丘壑,笔下只能是些死山死水,毫无神韵可言。而这“胸中之所有”,不仅是师法自然,更重要的还是内心的修炼,品行学识的修养。明代文征明认为:“人品不高,用墨无法。”仅仅在笔墨技巧上玩弄花招,至多只能达到艺匠的工巧,没有个性,没有灵气,也就没有艺术创作可言。 2、书法艺术的生机,有赖于作者的人格力量。书法“道和自然”,“字为心画”,是客观美与主观审美情趣的统一,人们普遍认为:萎缩之人,笔下难成磅礴气势;旷达之士,运笔自然豪放纵逸;清高之人,字必拙朴潇洒;屈节之人,字必媚俗流滑。人品卑鄙低俗,胸无点墨者,不论其笔墨技巧如何娴熟,都不可能达到真正高雅的艺术境界。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苏东坡说:“古之论书者,兼论其生平。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在书艺评价上也格外看重人品 “书虽一艺,与性道通,固自有大根巨在。”他在诗中说: 从来书画贵士气,经史内蕴外乃滋。 若非拄腹有万卷,求脱匠气焉能辞? 3、没有精深的学养,书画终将难脱俚俗之气。要写出好字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而人格的修炼,主要在于心灵的净化,胸襟旷达,超然物外,视功名、权势、富贵为身外之物,以静虚之心返朴归真。中国文人净化心灵的渠道,或是走向山川,归隐大自然,让大自然之美来陶冶性情,虚净心灵;或是隐迹书林,洁然地沐浴书香,从先哲那儿体味人类文化之精要, “读书万卷始通神”。 4、没有高尚的“人品

文档评论(0)

hhuiws148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02421430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