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理科选修《生物安全与人类生活》课件第7章转基因水生生物安全.pptVIP

深圳大学理科选修《生物安全与人类生活》课件第7章转基因水生生物安全.ppt

  1.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深圳大学理科选修《生物安全与人类生活》课件第7章转基因水生生物安全

第七章 转基因水生生物 生物安全 ;一、前言 1、中国水生生物多样性面临的问题 藻类——中国海藻2458种,淡水藻12000~15000种; 由于对自然的过多索取和开发,藻类物种资源受到极大威胁,最严重的是淡水红藻和褐藻;过多工业或生活污水的排放、水体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加剧,藻类物种结构多样性被破坏,某些藻类超常生长而导致有害赤潮。 鱼类——全世界灭绝或濒危的淡水鱼类为20%;在地中海地区,60~80%的土著鱼类在未来的50年将面临灭绝或濒危。主要原因有:栖息环境恶化和丧失,污染,过度捕捞,选择捕捞及外来物种引入。 由于栖息环境的变化、捕捞和外来种的引入等原因,北美五大湖的渔获物中鲑鱼由1900年的82%降到1966年的0.2%,每年减产140万kg;;由于选择性捕捞——过去的60年里,美国五大湖的大鳞大马哈鱼的平均体重缩小了50%,平均性成熟年龄提前2年; 由于河鲈的引入,新疆博斯顿湖的本地大头鲤已处于濒危状态; 由于葛洲坝的建成,中华鲟已从坝上游段消失; 由于捕捞过度,鲥鱼已处于濒危状态,其产量从1974年的158.5万kg降到1986年的1.2万kg,近年已基本绝迹。 甲壳类中华绒螯蟹是我国特产经济水生生物,其养殖业发展迅速,但存在不同水系间种质资源混杂的严重威胁。 爬行类国外引进鳖正冲击中华鳖的种质资源;由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扬子鳄的分布区域逐渐缩小,数量每况愈下。 哺乳类由于水利工程、工业污染、渔业及航运等,白暨豚的分布区域日益缩小,群体数量锐减。;据有关报道,1974年长江鲥鱼年产量曾达157.5万公斤,1986年降至1.2万公斤,1996年一无所获,因此保守说法应该是从1996年开始,野生鲥鱼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2、概念 转基因水生生物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某一特定目的基因导入水生生物体内,而使其遗传组成和遗传背景发生改变的水生生物。 1985年,我国科学家朱作言的研究小组将小鼠重金属结合蛋白基因的启动子与人生长激素基因拼接导入鲫鱼的受精卵,获得世界上第一批转基因鱼。 此后,世界上先后有几十个实验室对几十种水生生物继续转基因研究,其目的从最初的提高水生生物的生长性???,发展到抗病育种、纯系快速建立、以及生产医用生物制品等。 水生生物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无疑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但必须高度 重视可能引起的人体健康、水生生态、遗传资源等安全问题, 保护水生生物的生态环境和遗传资源不受破坏, 维持水生生物多样性和遗传稳定性, 维持人类所需水生生物食品、药物等的持续生产与发展;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1、转基因鱼 20世纪50年代,生物学家童第周教授及其合作者把鲤鱼囊胚细胞的细胞核移入鲫鱼的去核卵中,获得具有鲤鱼细胞核基因和鲫鱼细胞质基因的核质杂交鱼,其表型特征部分象鲤鱼,部分象鲫鱼。 1985年,中科院水生所朱作言的研究小组将小鼠重金属结合蛋白基因的启动子与人生长激素基因拼接导入鲫鱼的受精卵,获得了世界上第一批转基因鱼。此后又培育出生长速度快3~4.6倍的转基因泥鳅。 1992年,Du等最先使用“全鱼基因”向大西洋鲑受精卵转移生长激素基因,获得的转基因鱼个体重量比对照组平均大38倍。转基因鱼的子一代个体的平均重量比对照组大5.2倍。 1993年,丘才良等将重组AFP基因启动子与大鳞大马哈鱼的GH基因融合导入虹鳟,经形态学和生物化学检测表明所获得的转基因个体比对照鱼大4~6倍。;1993年,孙孝文等用鲤鱼β-肌动蛋白基因启动子和草鱼GH基因构建成全鱼GH基因表达载体,获得快速生长的转基因鲤鱼,其体重增长速度是对照鲤鱼的2-4倍。鱼类营养学和能量学的研究发现,其快速生长效应来自对饵料的高效转化和能量代谢的优化分配,是真正意义上的快速生长,显示了全鱼基因的重组基因的优势。 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研究所、厦门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以及青岛海洋大学等都相继开展了鱼类转基因研究。 1998年,水生所生产转“全鱼”生长激素基因鲤鱼苗12800尾、鲫鱼苗7600尾,转基因红鲤F1代比对照组生长平均快18.0~71.2%,12.5%的转基因鲫鱼个体大于对照组。同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生产转大麻哈鱼生产激素基因鲤F3代7000尾。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爱尔兰、德国、以色列、日本、挪威、印度、印度尼西亚、匈牙利、马来西亚、泰国及俄罗斯等国的数十个实验室先后开展了鱼类转基因的研究: 涉及鱼类:鲤、鲫、罗非鱼、泥鳅、金鱼、虹鳟、大麻哈鱼、鲇、鲷;涉及基因:生长激素、抗病、抗冻基因 英

文档评论(0)

shaoye3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