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汉代的思想1.ppt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课汉代的思想1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1、学习目标: ①了解黄老学说的内涵及汉初实行此政策的原因; ②理解和熟悉董仲舒新儒学兴起的原因、内容; 2、历史概念:黄老之学、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阅读材料: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汉书·食货志》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西汉初期实行黄老之学的原因. ;3、实行的原因: ①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②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 ③黄老思想中的“无为而治”适应了西汉初年休养生息的需要。 4、效果:使西汉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恢复了元气;汉初的“无为而治”为汉武帝时期的“有为”打下坚实的基础。;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新儒学兴起的原因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往,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减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 主张:大一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新儒学的来源与主张;“君权神授” 和“天人感应”;“三纲五常”;3、新儒学的评价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摘自《论语》 材料二: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谓之刑,庆赏谓之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 ??????????????????????????????????????????????????????????????????????????????????????????????????? ——摘自《韩非子》 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往,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减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 (1)上述材料各反映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张有何异同? (3)材料三与材料一、材料二有什么联系?你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各反映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材料一主张以德治民,反对任意刑杀。材料二主张以刑德治国,刑德并用。材料三主张大一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张有何异同? 相同点:都认为德是治民的手段。 不同点:材料二把德放在次要地位,而强调应严刑重罚。 (3)材料三与材料一、材料二有什么联系?你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联系:材料三吸收了材料二中以法治国的思想而对材料一加以发挥。 依据: “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原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需要。 ;2、黄老之学指的是 A.黄帝和老子互相交流,合作创立的学说 B.阴阳家学派中的黄帝学说和道家学派中的老子学说 C.黄帝年老时创立的学说? D.道家学派中的黄帝学说和道家学派中的老子学说;3、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 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 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 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4、“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句话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 A、天人感应 B、罢黜百家 C、君权神授 D、独尊儒学;5、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后世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确立“家天下”的皇帝继承制 C、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 D、“奉天承运”成为诏书中的常用语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