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献的方言学价值.doc(三稿).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敦煌文献的方言学价值.doc(三稿)

PAGE  PAGE 7 敦煌文献的方言学价值王耀东(1970 — ),男,甘肃陇西人。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生,讲师。主要从事古代语言学文献研究。 王耀东 (北京语言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0083) 摘要:敦煌文献中蕴含着大量的方言材料,利用这些材料,我们既能研究唐五代西北地区的方言,也能印证和研究现代西北方言,还能解决同期传世文献中有关方言的一些难题。 关键词:敦煌文献 西北方言 传世文献 敦煌文献绝大多数为写本,抄撰者受其方言影响,在作品中留下了大量的方言印迹。然而,有资料显示,在1997年以前产生的762篇(本)敦煌语言学论著中,涉及方言者仅为46篇(本),这还包括日本学者的8篇(本); 郑阿财、朱凤玉:《敦煌学研究论著目录(1908-1997)》,台北汉学研究中心,2000年。 张涌泉先生的《从语言文字的角度看敦煌文献的价值》一文,是一??关于敦煌语言文字研究的总结性的、纲领性的文章,但文中对方言问题却一笔带过,语焉不详; 张涌泉:《从语言文字的角度看敦煌文献的价值》,《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黄征先生的《敦煌语言文字学研究》一书也没有特别提出方言研究的问题。 黄征:《敦煌语言文字学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 迄今为止,尚未出现专门论述敦煌文献方言学价值的文章。 鉴于上述原因,本文拟结合前哲时贤的研究成果,对敦煌文献的方言学价值略作介绍。 一、用来研究唐五代西北方言(上)——语音 首先要说明,“唐五代西北”只是个大致说法,无论时间或地域都不确切。 用敦煌文献来研究唐五代西北方音始于罗常培先生的《唐五代西北方音》(1933)。 罗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民国22年(1933)。 其后有一些学者踵武罗氏,取得了很多成果。可以用来研究唐五代西北方音的敦煌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类: 1、俗文学中的韵文 敦煌俗文学中的韵文有变文、曲子词、通俗诗、俗讲、俗赋、押座文、解座文等。对这些韵文的韵脚进系系联,可以归纳出其用韵系统,再和《广韵》进行对比分析,就可推知其中的方音成分。龙晦先生的《唐五代西北方音与敦煌文献研究》对一些敦煌变文和歌辞的押韵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唐五代西北方音的几个重要特点,如,鼻韵尾有脱落现象,豪侯通韵等; 龙晦:《唐五代西北方音与敦煌文献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3期。 张鸿勋先生的《敦煌讲唱文学韵例初探》 张鸿勋:《敦煌讲唱文学韵例初探》,《敦煌研究》1982年第2期。 和张金泉先生的《敦煌俗文学中所见的唐五代西北音韵类(导言)》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敦煌学论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68页。 都是这方面较重要的文章。下面以变文和曲子词为例说明敦煌俗文学中的韵文的方音研究价值。 (1) 变文 这里有四组变文的韵脚字:①波、花、河(119);②沙、家、差、花、罗(427);③斜、罗、娥(276);④过、娥、和、迦、婆(798)。按:括号中为《敦煌变文集》页码, 王重民等:《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文中变文均出该集,引用多次的文献只注一次版本。 加点字为《广韵》歌韵,未加者为麻韵。通过系联,我们发现这四组韵脚字在变文中可以互押。由此初步推出,歌麻在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属于同一韵类。 周大璞先生的《敦煌变文用韵考》、《续一》、《续完》三文,以变文押韵字为依据,归纳出变文用韵二十三部; 周大璞:《敦煌变文用韵考》、《续一》、《续完》,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79年第3、4、5期。 周祖谟先生的《敦煌变文与唐代语音》对韵部的介绍更为详细; 周祖谟:《周祖谟语言文史论集》,学苑出版社,2004年,第201-244页。 都兴宙先生的《敦煌变文韵部研究》则进一步深化:“本文打算仍以《敦煌变文集》中所收录的变文作品押韵韵字为主要材料,参照变文写本中的异文别字及同期的敦煌曲子词等反映出的语音材料,建立敦煌变文的二十四个韵部,并以之与《广韵》音系(即《切韵》音系)进行简单的比较,试图说明变文韵部所代表的语音性质,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力所能及的补充。”  都兴宙:《敦煌变文韵部研究》,《敦煌学辑刊》1985年第1期。 (2)曲子词 《捣练子·孟姜女》第二首:“辞父娘了,入妻房,莫将生分向耶娘。君去前程但努力,不敢放慢向公婆。” 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49页。 按:末句“婆”字,肯定入韵。依《广韵》,“婆”属戈韵,而“房”、“娘”属阳韵,不能相叶,此处相叶是反映了当时西北地区的方音实际。 在利用曲子词研究方音方面,张金泉先生的《敦煌曲子词用韵考》详细介绍了敦煌曲子词的十八个韵类,并编制了韵谱; 张金泉:《敦煌曲子词用韵考》,杭州大学学报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