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幅“炊烟”图看中西灾难新闻摄影理念的差别.docVIP

从三幅“炊烟”图看中西灾难新闻摄影理念的差别.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三幅“炊烟”图看中西灾难新闻摄影理念的差别.doc

PAGE  PAGE 3 从三幅“炊烟”图看中西灾难新闻摄影理念的差别   前不久揭晓的第52届“荷赛”获奖作品中,《深圳晚报》摄影记者赵青的《四川大地震幸存者》获得一般新闻类单幅二等奖。这幅表现汶川地震废墟上升起炊烟的图片受到“荷赛”评委的青睐,并非偶然。   就笔者所见,大地震第4天,2008年5月16日路透社就编发了“炊烟”题材的照片(见封三图一)。摄影师REINHARDKRAUSE拍摄的这张照片上,房子已经没有屋顶了,残垣断壁旁是往日的灶台,一位妇女正在做饭。她身边依然放着平日里的生活用品,锅碗瓢盆、油盐酱醋,还有四川人走到哪儿都离不开的泡菜坛子。这些生活用品虽然露天摆放,却依然整齐有序。女主人带着口罩,但却依然如往常那样从容……   在刚刚经历了八级地震的灾区,这是怎样的一种希望、怎样的一种顽强、怎样的一种不屈不挠、怎样的一种百折不回的悲壮啊!这个时间看到这样的场面,任何人都会在这“炊烟”中都会受到莫大的鼓舞、莫大的激励和莫大的振奋,感受巨大的生命的力量。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里有“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一句。是啊,一切希望都孕育在“餐饭”之中,“努力加餐饭”就是在灾难面前最积极的生活态度,真正可怕的是“不思茶饭”,那才是真正的绝望。废墟上的第一缕炊烟,是灾难中一切希望的起点。   “炊烟”图,让人在死亡的废墟上看到了生活的曙光。几天前的汶川,生命是那样的脆弱;几天后的汶川,生命又是如此的顽强。因此,路透社这张照片第二天就上了海外许多报纸的头版。5月17日的巴西《圣保罗州报》头版甚至以六分之五宽的版面发表这张“炊烟”图。   5月20日,《深圳晚报》记者赵青也拍摄了他的“炊烟”(见封三图二、三),虽然从时效性上稍稍落后于国外同行,但画面上是夫妻两个人,悲壮之中又多了亲情的温暖,仍然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很巧,几天后新华社编发了一幅“炊烟”图(见封三图四),不过这幅“炊烟”所表现的意义和前面两图不太一样。图片说明这样写道:“5月23日,在四川什邡市蓥华镇仁和村,王家君(左)在做晚饭。目前,这里的食品保障充足,受灾群众每天可在各救援物资发放点领取食品。新华社发。”   新华社编发的“炊烟”图,意在歌颂政府抗震救灾的措施和业绩。与前面两幅“炊烟”相比,新华社的“炊烟”画面上更多些乐观的内容:   做饭的人和看着做饭的人都在笑。   新华社这幅图片的用意虽然不错,但时效上差了许多,且略显摆拍的痕迹,因此在对读者的震撼效果上打了折扣。   这三张“炊烟”图从拍摄到编发以及获奖,生动地反映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政治制度和媒介环境在用新闻图片传播信息时,表现出来的理念、方法、形式上的巨大差异。   一般说来,西方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相对注意满足受众对灾难的认知、对灾民的关注。同时他们对个体、对弱者的生存境遇更加关心,不以血淋淋的场景刺激受众,而偏重于表现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顽强。   因此在灾难新闻摄影上,灾民大多数情况下是以个体的方式出现,以个体的生存状态来反映灾难本身。   赵青的“炊烟”更倾向于这一类新闻价值观,所以它能在国际大赛中获奖。   而国内媒体在表现灾难事件时,更偏重从群体的视角,比如抗震救灾照片中多以群体形象出现,表现集体???力量。另外,在突发灾难新闻报道的主体定位上,关注党和政府救灾的措施和行动,或是直接表现领导人、救援军队的形象,或是通过灾民形象间接表现救灾成效。比如新华社的“炊烟”图上,其中男青年穿着迷彩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军人,他们的形象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意义。这样的照片很容易达成一种宣传效果,《深圳晚报》如此高规格地发表这幅照片,大概也着眼于此吧。■   (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传媒学院)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