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世纪中国阅读和创作的历史.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回顾20世纪中国阅读和创作的历史.doc

PAGE  PAGE 7 回顾20世纪中国阅读和创作的历史   在21世纪回眸20世纪,会觉得十分有趣,因为一切都变得那么出乎意外地明晰客观。现在已经是公元2010年,那种咄咄逼人的跨世纪的感觉,已经淡定而远去。曾几何时,那种对新世纪热切的、新生婴孩般天真的向往和期冀,在现实的喧嚣与冷漠中日复一日地进行着习惯性降温,约定俗成的岁月由白炽而冷却,最终凝结成冰冷如铁的历史还有覆盖历史的那些尘埃。百年的风云异变与千年流逝似乎也没什么不同,都不过是数字的递减而已,都不过是一种必然的变化而已。然而回眸是温暖的,回顾阅读和创作的历史,对于迄今还在笔耕的自己,是不无裨益的,或可从回眸中找出一些暖色,给自己一个意味深长的笑。      一      首先浮现出的上世纪的特征是,简单而且饥饿,至少出生在50年代的人对此深有体会,那不仅是空荡荡的胃的饥饿,还有精神的饥渴。这种双重的饥饿感使清瘦的灵魂变得贪婪而且急切,挑剔的进食根本就是一种不可能和奢侈。亮着幽绿的眼睛四处觅食和张开嘴巴毫无选择地吞噬食物,成为那个时代这群饥饿者的总体特征。三年困难时期之后,肉体的饥饿得到了有效的缓解,而精神的饥饿愈来愈严重,并且长久地挥之不去。      “文革”那年我才小学四年级,只能参加红小兵,是红卫兵的跟屁虫,轰轰烈烈与我无缘。食物的匮乏并没有使肉体停止发育,而智慧却在深埋中变得焦躁而不安。那是一种源于好奇的人类本能的对知识的渴求。在这种混乱和饥饿的状态下,我理直气壮地打破了已经被封存的学校图书馆的窗户,从灰尘覆盖的故纸堆中,贪婪地读着一切可以用来缓解灵魂饥馑的食物。不幸的是,大量的书籍已经先我之前被送去纸厂化成纸浆。残存的读物已经很少,记得外国文学只找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和《卓娅与舒拉的故事》。      回想起来,我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与“文革”有极大关系,停课闹革命没有小学生的事,我就天天沉溺在读书的快感中。整个县城能找到的书,几乎被我搜罗一空。我那时眼中只有一种朋友――“书朋友”,你没有书,这朋友就免做了。虽然那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扫荡,然而偏就有民间收藏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藏污纳垢”。当时秘密文件一样流布在灵魂饥馑的社会上的有普希金的《茨冈人》和《驿站长》、果戈里的《钦差大臣》、《契诃夫短篇小说》、托尔斯泰的《复活》和《战争与和平》、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马雅可夫斯基的阶梯诗,还有当时被官方看好的、幸运的高尔基的所有作品。那时能够找到和读到的书除了《安徒生童话》《好兵帅克》《堂吉诃德》之外,几乎全部都是俄罗斯文学。十几岁的少年,别无选择、狼吞虎咽地阅读了当时能够找到的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现在想起来,我该要好好感谢我的表姐,因为不上课,我在北京姥姥家住了很长时间。我的表姐,一位有着一双美丽的、大而明亮的眼睛的、总是笑容可掬的年轻女性,竟然为我找来了大量的外国名著。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些书,都是她找来给我读的,如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神秘岛》、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和《基督山伯爵》、小仲马的《茶花女》,以及《悲惨世界》《简?爱》《欧也妮?葛朗台》《呼啸山庄》等等,都是那时读到的。      但更多的还是苏联文学,我几乎读过苏联所有的文学作品,只要能找到的,甚至连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和别林斯基以及杜勃罗留波夫的评论集,我都毫无例外地拿来读。印象仍然深刻的是别林斯基的号召:以评论的火炬照亮和引导小说创作。      二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中,俄罗斯文学毫不留情地统治着中国人的读书头脑,因政治而兴盛又因政治原因而销声匿迹的俄罗斯文学,造就出许多中俄混血的创作与阅读。当春天到来时,最早复活的仍然是俄罗斯文学,中国的保尔们都在炼钢炉前重温和反刍那一桌被迫中断了的俄罗斯大餐。来之不易的温馨散发着陈腐的味道,只有那种历史悠久的书籍才可能产生这种使中国读书人陶醉的纸香。成群列队的传统中国读书人,习惯于品味、咀嚼熟悉的、相对历史悠久的食物,而对异样的、陌生的、新鲜的、从西方涌进的大量文化食物有一种天然的抵触情绪。他们怀疑地打量着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和卡夫卡的《变形记》,以及略萨的《绿房子》与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还有萨特大量的存在主义作品。有的声色俱厉,有的痛心疾首,更多的是眨着困惑的、昏花的老眼小声嘟哝:难道这也叫食物吗?      然而被饥火烧红了眼睛的年轻人没有时间理睬长者们的杞人忧天,长久在不稳定的饥饿环境中生活着的人们一旦发现有大量食物可供选择时,害怕夜长梦多而引发的是疯狂的抢购和储存。这种盲目的抢购和疯狂的进食运动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这期间我几乎过两天就要跑一回新华书店,我敢说那是新华书店有史以来最繁荣红火的日子,举凡是新书还没有摆到货架上就会被疯狂的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