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激荡中见证和超越.doc
PAGE
PAGE 7
在激荡中见证和超越
31集大型纪录片《激荡?1978~2008》从一开始就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整部片子的制作周期一共只有4个月,31集,每集30分钟!要围绕改革开放30周年的宏大主题展开,而以“80后”为主力的年轻导演团队,对于这30年的历史记忆,仅限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些许模糊、凌乱的碎片!与“中央级媒体军团”相比,第一财经在画面素材、采访资源上毫无优势,第一次操作“财经纪录片”,零经验,零参照,甚至在国内电视领域也无先例可循。
2008年7月,当军令与困难同时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的团队选择了接受挑战。我们把它当作是一次对自身反思、探索、直至超越的机会:作为专业财经媒体,在给受众提供财经资讯的同时,如何在贯穿30年的中国经济、企业命运的变迁中,留下带有第一财经烙印的观察和思考?在下半年电视屏幕上同类题材电视作品铺天盖地之时,《激荡?1978~2008》如何“不走寻常路”,扬长避短,完成一次看似不可能的超越?
在30年的背景下讲述企业和企业家成长史
第一财经作为一个专业财经媒体,如何解读改革开放30年?在这30年里,涌现出许多成功的企业家、创业者,也不乏隐匿在经济浪潮中的试错者、失败者,他们一路走来,或歌或泣,他们的艰难历程折射了这30年历史。我们要为他们在30年这样一个短暂的历史河流中找到一个位置,将他们的特性、特质放大突出。这是这档节目的深度所在,也是第一财经对中国企业史的独特理解和梳理。既然是理解和梳理,在我们的故事里,就不应该有苛刻的批评和热烈的称颂,有的只是“生动、深思、宽容”。
“生动”缘自我们还原属于历史真实的细节以及牵动许多人记忆的过往云烟。1999年《财富年会》一集中,“见证人”回忆到,“在湾流五、挑战者、猎鹰这些当时全世界最顶级的公务机中,夹杂着中国远大公司老板张跃、张剑两兄弟的小型公务机,虽然这是当时唯一的一架中国企业家的私人飞机。当时张跃就说,早知道坐民航班机来了,我的飞机太小了”。一句话道出了世纪之交中国知名企业主们的微妙心态。
“深思”意味着我们所选择的历史事件、人物与情境能对时下的人们提供哲思。我们在对企业家、企业故事的叙述展开中,力图整体解读:从当时切入,但又不局限于那一个时点;而是沿着时间轴向前向后贯穿,回溯当年,反思当下,展示人物、事件完整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可以说,《激荡?1978~2008》的每一集都应该是一次面向未来的思考,就像30年的历史在刚开始时非常艰难地慢慢启动,而后开始小跑,然后狂飙突进,直到2008年的当下,以势不可挡的力量冲向未来。
“宽容”意味着我们要彰显历史“每一寸真实的肌肤”,在面对成功与失败时都需要足够的客观。即使是述说那些改革激流中的失败者,比如牟其中、禹作敏,我们给出了这样的“评论”:在一个风云激荡的岁月,一代中国人在逼近现代商业文明时的种种追求与狂想,甚至他们的浮躁与幼稚,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我们需要给悲剧一些掌声。
以历史“见证者”的视角书写“信史”
《华尔街日报》有一句口号叫“知识固然重要,但是不经理解的知识毫无价值”。我们认为,不经定义和诠释的历史,往往是模糊而苍白的。没有人有资格评价自己在历史上的地位。对于强调历史感的节目来说,最客观、公正的就是寻找见证者。同时,在现实条件中,虽然30年的历史并不久远,但仅有短短两个月不到的采访时间,一些关键人物的缺席几乎是必然的。于是,我们决定以历史“见证者”的独特视角来书写一部“信史”。事实证明,打破了固有的策划思路,也就为自己打开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采访全国各地百余位记者和学者的过程总是充满意外之喜”,这是我们的一位导演在札记中写道的。
作为节目的主角,1978年随邓小平访日的摄影记者钱嗣杰、质量万里行的发起者与组织者艾丰、贴身采访袁庚的《袁庚传》作者涂俏、以连书4篇内参扳倒禹作敏的原《法制日报》天津站站长刘林山,以及提前两年预测德隆倒塌的《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编张庭宾等等,100位中国经济改革风口浪尖的“见证者”在本片中首次披露大量细节始末,以他们零距离的观察、独到的眼光、理性的思辨与对事实的执著,重现历史。这些财经作家、记者、专家在语言表达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大大增强了节目的感染力和可看性。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信息所副所长、博士后李岚这样评价,“《激荡?1978~2008》把话筒交给这些见证者,正是还历史一个机会,让真正掌握发言权的这些媒体、学者有一个独特的、属于第一财经特有角度的表达”。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秘书长张聪则认为,“《激荡?1978~2008》填补了经济发展中观察者隐身于视线背后的空白,让他们走到了幕前,还原历史一个完整的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