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自然――文学中最令人激动的领域.doc
PAGE
PAGE 5
大自然――文学中最令人激动的领域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作家中出现了这样一支队伍:他们秉持新的人与自然观,积极投身于以自然生态为主题的创作;他们的足迹深入旷野,作品广受关注。这个创作群体人数并不多,在热闹的书市,他们的作品也不在畅销书排行榜上,甚至于学界对这类作品的命名也尚未确定,叫“大自然文学”、“生态文学”、“环境文学”的都有,但我们却有很多很多的理由向这个作家群致敬,相信其作品的价值也将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日益凸显出来。为此,我们在本期《书香中国》专刊推出专题策划“大自然――文学中最令人激动的领域”,推介这支队伍中的几位优秀作家,同时刊发研究美国自然文学的学者程虹的文章《自然与心灵的交融――漫谈自然文学》(文章见本报第8版),以期引起更多的人关注这个领域的创作。戴维?默里说过:“土地有自己不可抹煞的故事,但是必须由真诚的作家来阅读和重述。”那么,从现在起,让我们带着赤诚之心去阅读和重述土地的故事。
――编 者
遗鸥之思
2005年2月18日即农历大年初十,我从北京赶往大雪纷飞的内蒙古高原。我在鄂尔多斯采访退耕还林、还草时得到了一个信息:在毛乌素沙漠与库布齐沙漠之间高原湖泊的湖心岛上,1990年春夏之交,中国鸟类学家发现了已知的最为庞大的遗鸥巢群。我意识到,从此,中国的遗鸥研究在鄂尔多斯的高原荒野之间走出了第一步。
我匆匆赶往伊金霍洛旗阿拉善湾海子的湖边上。
湖心岛一派沉寂,这里的沉寂是一种等待,大约还有两三个月,遗鸥们就会结队而来,到秋天时再相继离去。当地牧民年年和遗鸥相聚又作别,说那是一种温和、美丽的鸟,戴着黑头巾,披着白长袍,长着尖尖的翅膀。从保护区的资料中得知:这是人类认知时间最晚的一种鸥类,不到30年,在这之前,鸟类学家把它们与棕头鸥、黑嘴鸥、红嘴鸥相混淆,而取名为遗鸥(Layus Relictus),就包括了一种遗憾和感叹:那是遗落之鸥啊!
我在这干枯的湖畔徘徊许久,忽然想起我们还遗落了什么?遗忘了什么?
毛乌素沙漠的雄沉、广阔以及可以期待的遗鸥的翅膀,湖水的清冽,似乎都在提醒我:当人类面对着缺水、缺少耕地的严峻时刻,沙漠便是现实和未来的阳光闪烁的思想库。
风在沙漠中的工作就是揉搓。
揉搓着巨大,揉搓着嶙峋,揉搓成细小。细小成为沙粒,被称为沙的一个颗粒,其直径介于0.05毫米到2毫米之间。
我们记住沙的持久与坚韧了吗?
那些细小的沙粒渴望过重新回到悬崖陡壁、重新高大自己吗?
高大的倾塌了,粉碎了,细小的将与岁月同存。
置身沙漠,我的风衣口袋里不知道什么时候刮进了几粒沙子,如沙随人啊,每一粒沙子都很沉重,它们的存在是几万年、几十万年或者更加久远?
遐想之间,鄂尔多斯高原上阴云闪开了,阳光迅即炽烈地照耀着,有声音在高原上传播,圣雄甘地说:“文明的精髓不在于需求的增长,而在于有目的地、自愿地放弃它们。”海德格尔说:“人不是存在者的主宰,人是存在的牧人。”
遗鸥,你回到高原的翅膀已经扇动了吗?
地球依然是神圣的啊!
21世纪开头的十年,地球向人类世界发出了一系列警示:海啸、地震、气候变暖,还有石油短缺、金融危机等等。人类面对这些危机的恐慌和心态却依然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物质第一的。从根本上说,我们并不了解地球的神圣,造物的美意。比如今天风靡全世界的是这样一句话:“没有石油世界将无法转动。”但,我更想说:“没有水,地球将成为荒漠,所有的生命不复存在。”
水啊水,江河水,人类及别的万类万物的生命之水。
还有土地――地球的表土――五谷杂粮的生长之地,人类家园的立足之地。世界观察所的报告说,因为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全世界每年损失的表土为240亿吨,相当于澳大利亚全部粮田的表土总和。这200亿吨流失的表土中,有50亿吨是属于中国的。
假如我们不了解地球,又怎么谈得上珍惜、爱护地球?
为地球祝祷!
为和平祝祷!
徐刚,出生于上海崇明岛,20世纪70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人民日报》记者。近20年来以环境文学、人与自然方面的创作广受瞩目。从1986年开始,他在武夷山、天目山、海南、东北等地,调查了大量的事件和故事之后,出版长篇报告文学《伐木者,醒来》。之后,《中国:另一种危机》《倾听大地》《守望家园》《地球传》《长江传》《大山水》等陆续出版,每一本都有良好的影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