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炙甘草汤之君药为生地黄论的论文.doc
炙甘草汤之君药为生地黄论的论文
【摘要】 炙甘草汤是临床常用方剂,然而后世医家对该方君药尚缺乏统一认识。本文从君药的含义、炙甘草汤证病机、生地黄本草源流及功效、剂量等方面阐述本方君药应为生地黄。
【关键词】 炙甘草汤 君药 生地黄
炙甘草汤首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其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附方:“炙甘草汤(一云复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心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此方正如喻昌言:“仲景伤寒门内治邪少虚多、脉结代之圣方也,一名复脉汤,《千金翼》用之以治虚劳,《外台》用之以治肺痿,……究竟本方所治,亦何止于二病哉!”然而,后世医家对该方君药尚缺乏统一认识。有的认为生地黄为君,如柯韵伯曰:“用生地为君,麦冬为臣,炙甘草为佐,大剂以峻补真阴,开后学滋阴之路也。”(《古今名医方论·卷一》)有的认为炙甘草为君药,如钱潢云:“此方以炙甘草为君,故名炙甘草汤。”(《伤寒溯源集·卷二》)更有认为炙甘草、生地黄共为君药[1],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该方之君药应以柯韵伯所言为是,现就此探讨于下。
君药的含义
所谓君药,《素问·至真要大论》云:“主病谓之君,佐君为之臣,应臣为之使。.”其后金人张元素言“力大者为君”,并在《医学启源·用药各定分两》中更具体地指出:“为君最多,臣次之,佐使又次之,药之于证,所主停者,则各等分也。”元代李东垣《脾胃论》对君药论述较为详尽,其曰:“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佐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凡药入所用,皆以气味为主,补泻在味,随时换气,主病为君,假令治风,防风为君,治寒,附子为君,……兼见何病,以佐使药治之,此治方之要也。”清·吴仪洛在《成方切用》中进一步解释:“主病者,对证之要药也,故谓之君,君者味数少而分两重,赖之以为主也。佐君谓之臣,味数稍多,而分两稍轻……”由此可见,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 治疗 作用的药物,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君药药味较少,而且不论何药作为君药,其用量比作为臣、佐使药 应用 时要大。
炙甘草汤证病机
炙甘草汤列太阳篇末,冠伤寒。何谓伤寒?《素问·热论》有:“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仲景又曰:“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此示病由外感而起,外邪犯表,首犯太阳,导致太阳生理功能异常,发则为太阳病。太阳表证有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和太阳温病。炙甘草汤条上白虎汤方有:“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今至炙甘草汤条不详其变,不见太阳表证,而出现心动悸,脉结代的证候,说明表邪尚未解除,病已由表入里,由于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故亦由阳转阴损及少阴,少阴为心肾两脏,若不传足少阴肾,便传手少阴心,若少阴内虚,则极易出现少阴心悸之证,心之阴血亏虚,阴损及阳则阳气不续,脉道失充,气血运行艰涩,脉难持虚,而现脉结代。所以,炙甘草汤证病机应为正虚挟邪,正虚为心之阴阳气血受损,邪为表证未解,而以阴血亏虚为根本,此乃“证”之关键。故须滋阴补血,以图充脉养心,心既得养,则阳气得续,脉道利,正气来复则诸症可愈。而本方唯有生地黄具统解诸证之功效。
炙甘草汤之君药应为生地黄
炙甘草汤中生地黄之本草源流 地黄原有干地黄、生地黄、熟地黄之别。其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谓:“干地黄,味甘,……生者尤良。”《神农本草经》序例 总结 出中药有生用、熟用之分。考干姜条下亦记有“生者尤良”之说,故此“生”是“鲜”,即指鲜地黄或生地黄。后世医家对此亦有共论,并对地黄之干、鲜品在药性、功用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故之后的本草著作中,将此药物之干、鲜品种分条述之。生地黄之名始见于《名医别录》,云:“生地黄,大寒。……瘀血留血,衄鼻吐血,皆捣饮之。”熟地黄首见《本草图经》,是唐代以后的加工炮制 方法 。《神农百草经百种录》有:“古方只有干地黄、生地黄,从无用熟地黄。熟地黄乃唐以后之制法。《伤寒论》之炙甘草汤所用生地黄应是地黄的新鲜块根,也就原生地(《本草正义》)或鲜生地(《本草便读》),并非现今所使用生地黄之称,现今所用生地黄实乃干地黄也。张璐《本草逢原》谓:“按生地黄与干地黄……,岂可混论,观《本经》主治,皆指新者而言,祗缘诸家本草从未明言,且产处辽远,药肆中仅有干者,鲜者绝不可得,是不能混用之失曷。”
炙甘草汤中生地黄之功效 生地黄与干地黄两者炮制 方法 不同,功效有别。如《药性论》言:“(生地黄),解诸热,破瘀血,通利脉闭绝,亦利水道,捣薄心腹,能消瘀血。”《医学启源》:“生地黄气寒味苦,凉血补血,补肾水真阴不足。”《本草逢原》则称:“干地黄已经炙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