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蜡虫落户张公塘,民富村美百业旺
PAGE
PAGE 8
蜡虫落户张公塘,民富村美百业旺
——张公塘村百年蜡虫产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何贵修
5月16—20日,我利用到张公塘村调研的机会,对该村蜡虫发展的背景及现状作了详细的调查,并就如何进一步发展好蜡虫产业做了深入的思考。
一、蜡虫落户张公塘的背景
㈠、“张公塘”得名的由来。
据当地老农介绍,传说中此地原名左公溪,两条溪涧直穿该村东西两尾,汇于村口,流进平岗至高桥的大溪沟,汇入明江河。一支左氏人在此生息繁衍多年,尽享其乐。至宋朝,岳飞后人为避秦桧之害,携儿带母来到左公溪并定居下来。后因土地的争执与左氏家族发生斗殴,左氏败后迁出。从此这里便成了岳家的天下。至清朝左宗棠当道之时,他到处寻祖,听说四川有个左公溪,是他祖上的一支脉,准备派人到此调查,岳家人得此消息后,便将“左公溪”更名为谐音较近的“张公溪”。后因此地四面环山,居住人口大部分又在山下的塘内,因而又更名为张公塘。
㈡、临高蜡虫随官落户张公塘
据考证,1897年,在广西临高县作县令的张公塘人氏岳仲威,发现当地蜡虫颇多,所产白蜡远销海外,百姓受益无穷。岳县令为了让家乡父老也能以此致富,便在临高购了一批蜡虫树苗由其衙役带到老家张公塘发展。从此蜡虫树便在张公塘生根落户,“定居下来”。
㈢、民国五年树虫碑,“小康”二字进村规。
通过二十余年的发展,蜡虫产业在张公塘已俱备了一定规模,为了让此产业能长远发展下去。在民国五年,由其族人岳克勤发起,制定了“虫规民约”,并把“小康”一词写进了村规,树立了“蜡虫碑”,此碑至今还保存完好无损。
二、历年蜡虫产业的发展状况
㈠、过去蜡虫产业的发展状况。
解放前,张公塘80%的土地都集中在地主手中,因土地主能充分认识到蜡虫给他带来大量的财富,便雇佣帮工在田边地角进行广泛扦插,实现了规模化发展。据退休老教师78岁的岳坤义老人介绍,过去张公塘房前屋后、满山遍地都是蜡虫树,其初放管理模式下,最多产量超过了13000斤。每逢蜡虫下树时,汉中、南充、巴中等各地的虫客(即虫商)提前半个月就赶到张公塘,分???在各家各户等蜡虫下树。人们把这称之为“赶虫会”。赶虫会期间,还有不少的客商从远处运来布匹、棉花、白塘,甚至饼子、麻花等物品销售或用于换虫子。张公塘人的不少亲戚在这期间也常来到塘里赶闹热。虫子下树后,便集中虫客在一起议虫价,有时议价时间长达三四天。议好后,以统一的价格“开碗”(当时计量是用碗量,虫升装,虫篮运,一篮大约重80斤)销售,其场面非常闹热。
解放后,在“以粮为纲”的大政策背景下,该村的蜡虫树被砍伐不少,而此地海拔位置高,粮食产量低,使张公塘的经济反而滑了坡。后来蜡虫又是由县土产公司统一经营,农民就更加丧失了种蜡树的积极性。土地联产承包到户后,蜡树分到了农户。由于当时信息闲塞,外面的虫客进塘的少了,拴虫的农户也只有六、七家人,所剩的虫树只有过去的三分之一多。
㈡、近几年蜡虫发展状况
1995年,时任县委书记的何茂兴步行到该村搞调研,积极鼓励支持村民大胆调结构。张公塘支部、村委也及时提出了“保资源、新建蜡虫千亩园”的号召,当年发展蜡虫园近800亩。2001年,湖南芷江地区同族自治县的虫客来到张公塘,虫价上扬到每斤38元,产量达到3500余斤,总产值13000元。单此项收入人均就增收200元。可以说,当年外商的到来给该村蜡虫发展带来了又一个春天。2002年,他们又利用退耕还林地,采取“集中扦插,统一管理,分户拴虫,大家受益”的原则,新发展蜡虫240亩,现已全面投产。
今年该村产蜡虫6500余斤,峨嵋、云南两河口的虫客都来到了张公塘,最高价达到了62元/斤,销售总额达到320000多元,人均增收近500元。二社的岳崇林全家6口人,收蜡虫150斤,人均增收1000元。
三、蜡虫产业发展带来的变化。
近年来,因蜡虫产业的不断壮大,张公塘村的经济发展起来了,村民富裕了。同时带来的是基础设施建设、居住条件、人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1、基础设施建设大改变。从1996年起,该村支部、村委积极组织村民筹资投劳,修通了村社道路16.7公里,其中境外4.2公里,新建石板和水泥文明路2.8公里,使85%的农户实现了车通院户的目标。有的农户连种地施肥都用上了板车。新建砖混结构村小学260平方米,彻底改善了学校面貌,解决了张公塘人孩子上学难。
2、住居环境大改善。而今,张公塘70%的农户都住上了“白粉墙,座脊梁,石院坝,外墙砖,硬地板,红楼房”的“川北特色农居”,12%的农户住上了砖混结构的小楼房,85%的农户吃上了自来水或卫生水,98%的农户有个“小锅盖”,看上了卫星电视,电话入户率达到85%以上。
3、村民意识大转变。因蜡虫经济的发展,在这种特种的蜡虫文化背景下,使张公塘人勤劳朴实,村风好,民风纯,热情好客,善良友好,崇尚孝道,尊老爱幼,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