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古诗教学中求真.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在初中古诗教学中求真

在初中古诗教学中求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共推荐古诗文135篇(段)。其中1~6年级75篇,都是诗歌,且都是古代诗歌;7~9年级61篇,其中诗歌40篇,皆为古代诗歌。虽然大部分要求学生背诵古代诗歌并未安排为教学课文,古代诗歌分量却可从中看出。《2011年版课标》多处强调“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在古代诗歌分教学中如何挖掘“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真意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2011年版课标》的“前言”从根本上确立了语文课程的三大目标:一、“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三、“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我们可以把这“三大目标”称为“三大基础”,其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又是《2011年版课标》的语文教育本质观。语文课如何使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2011年版课标》在继续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的同时,提醒我们:“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要“引导”“学习的主体”,使之“打下”“三大基础”,仅凭《教参》、网络的那一点东西是难以实现的。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的时代,中学生与教师有着同等的媒体信息资源。由《教参》派生的《教辅》充斥着书店,教师的神秘感已荡然无存。这样,“求真”的教学技能就显得特别重要。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可知“求真”之难。我们这里说的“求真”指通过文本细读求得文本旨意的语文教学技能。为什么媒体对我们的语文课常常指指点点?为什么一谈到教育问题总是先拿语文开刀?为什么不是本专业的人士总都能对语文说点什么?其中有一个问题是必须引起我们语文老师思考的——我们是不是真正具备其他专业“不可替代”的文本细读“求真”的专业技能? 说到“不可替代”,《2011年版课标》的“前言”还确立了语文课程的三大“不可替代”的“优势”: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对“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果没有“不可替代”的专业技能,怎能够挖掘“不可替代”的“优势”? 现试以九年级下学期的课文《关雎》为例,来谈谈语文课堂通过文本细读求真以挖掘民族优秀文化的“不可替代”的“优势”,从而实现《2011年版课标》的“三大目标”的。 《关雎》的教学程序如下: 一、导入 1.检查预习情况——《诗经》的文化常识,学生讲,老师补充; “之”字在文中用法有何不同,疏通字词; 二、内容解读: 2.请学生根据诗歌讲故事; 3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内容; 4.请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诗歌内容; 5.从诗歌出发研讨如何谈恋爱; 6.从诗歌出发研讨如何做男人; 7.从诗歌出发研讨如何做女人; 8.从诗歌出发研讨如何处理家庭关系; 9.从诗歌出发研讨如何处理社会关系; 10.从诗歌出发研讨如何做人; 11.从诗歌出发研讨如何做事; 三、写法分析: 12.“关雎”与故事有何关系——“兴”的作用; 13.“荇菜”与故事有何关系——“比”的作用; 14.重章叠句有何作用有何效果——“赋”的作用; 15.“流”、“采”、“芼”能否对调; 16.“寤”求之可以理解,“寐”求之如何理解; 17.“窈窕淑女”出现多次有何作用; 18.爱情为什么放在河边、水边表现; 19.如何让叙事变得更美; 四、交流运用: 20.由听课老师命题,让学生写一段有“赋”“比”“兴”的话,并请三个学生读自己写的内容; 21.听课老师点评学生习作; 五、小结: 22.《关雎》的教育意义——人生的一种境界; 23.布置下一课《蒹葭》的预习——人生的另一种境界。 笔者2011年在连城县新泉中学大体按上述程序上了一节课,完成预期目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节课呢?笔者了解了初中古诗教学的情况,大都是:1.解决诗歌的字词问题;2.疏通文意——能“翻译”成白话文;3.能默写下来。这显然是为了考试的教学,其结果是:一、学生不了解古诗,更不会鉴赏古诗;二、学生无法探知古诗这一形式下内容的本真,古诗的教育意义缺位了;三、学生无法学得古诗的写法,作文无法从中取法;四、没有根基,当然无以运用;五、无以领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深刻内涵,“继承和弘扬”也就无从说起。总之,文质兼美的古诗明珠暗投,在我们的语文课里泯然消失了,美丽的、优秀的、先进的大雅从我们语文老师眼皮底下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haoye3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