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教学中难点突破的策略及技巧.docVIP

初中《科学》教学中难点突破的策略及技巧.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初中《科学》教学中难点突破的策略及技巧

PAGE  PAGE 6 初中《科学》教学中难点突破的策略和技巧 杭州市萧山区党山初中 吕韶武 教学难点是指教学中学生较难理解、不易接受的知识内容,是课堂教学中的“拦路虎”,如不及时解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学过程中,能够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技巧来有效地突破难点,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教学基本功,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为了讲清楚某一个难点,会采用大量的语言、一遍又一遍的解释给学生听,尽管教师讲得口干舌燥,但学生还是听得云里雾里、似懂非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上述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在突破难点时缺少有效的策略、方法,导致学生的思维没有被激活,因而才出现了低效率、低质量的教学现状。 其实,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很多,或化复杂为简单,或化抽象为形象,或化生疏为熟悉,以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本文立足于《科学》课堂教学实际,着重从以下8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科学教学过程中难点突破的策略和技巧。 一、加强演示实验,丰富感性认识 演示实验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防止抽象产生,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有力手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十分注重课堂演示实验,必要时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些实验,通过学生的观察、实践和思考,达到对概念、规律或原理的深刻理解和对新知识的掌握。 比如,对于“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这一问题,学生往往会因为缺乏直观生活经验而认识不足,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可进行如下实验:先用弹簧秤称出一石块(系有细线)在空气中的重力,再将石块浸没在水中读出秤的示数,通过比较两种情况下弹簧秤示数的变化,从而使学生明白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而且浮力的大小就等于弹簧秤两次读数的差值。 又如,为了突破“运动和力的关系”这一教学难点,除了做好课本上的相关实验外,可以再补充一个“滑块在气垫导轨上的运动”的实验,将滑块推一下,它就在气垫导轨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但滑块在水平方向上并没有受力的作用,说明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从而帮助学生纠正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认识。 再如,在学习“短路”知识时,很多学生对图1中当S闭合后L1不再发光这一现象难以理解,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演示时可以在两条支路上各增加一个电流表,如图2所示,当S断开时,A1表中有电流、L1亮,当S闭合后,A1表中无电流、A2表中有电流、L1不亮。通过实验,学生从感性上获得认识,加深了对短路现象的理解。 L1 L2 S 图1 A2 A1 L1 L2 S 图2 二、通过对比的方法,澄清是非、突破难点 有些知识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近、相似或相对时,学生容易混淆,容易按自己的主观想象来理解,结果造成差错。这类知识可采用列表对比等方法,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一节中涉及到“氧气的收集”,可以先对3种不同收集方法的装置、使用条件进行如下的对比,让学生理解相关的原理后,再来提问氧气的收集方法是什么、收集好的氧气应如何放置,就不会让学生感到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难题。 收集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装置使用条件水平面上 又如在进行压力、压强的计算时,学生往往对应该先算哪一个量混淆不清,可以进行如下的对比: 固体 水平面上 压力:F========G=mg 压强:p=F/s========G/s=mg/s 液体 压力:F=pS=ρghS 压强:p=ρgh 必要时要强调以下两种特殊情况:①当“直柱体形状的固体竖放在水平桌面”时:p=F/s=G/s=mg/s=ρVg/s=ρshg/s=ρgh,即只有在这一前提下分析、比较固体压强时,才可以使用液体压强公式p=ρgh;②液体对器底的压力F=pS=ρghS=ρgV直柱体=m直柱体g=G直柱体,即液体压力=以器底为底面的直柱体形液柱的重力,一般情况下液体压力不等于容器内液体的重力,只有当“容器为直柱体形状”时,液体压力才等于容器内液体的重力。 另外如“日食和月食、“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原子、分子与元素”、“CO2和O2的制取、检验、性质、用途”、“不同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长势”、“六种物态变化”、“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这些知识的教学也可采用上述的方法。 三、恰当地运用比喻或类比,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初中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其中具体形象思维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一些概念抽象、难以直接用实验来加强感性认识的知识点,可以采用比喻或类比的方法进行教学。 例如在“电流”概念的教学时,可先用水流类比电流,再用水流强弱类比电流强度;在“电压”概念的教学时,可用水压类比电压,水压是形成水流的条件,而电压是形成电流的条件。 又如,在“原子结构

文档评论(0)

jdy2618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好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