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影响云杉落针病发病因素及防治方法的论文.docVIP

谈影响云杉落针病发病因素及防治方法的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谈影响云杉落针病发病因素及防治方法的论文.doc

  谈影响云杉落针病发病因素及防治方法的论文 摘要:人们对植物病害的判断首先是从症状开始,通过症状给人感性认识,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对病原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进而研究规律、特性、防治技术等等,笔者对云杉落针病的发病因素和防治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云杉落针病;原因;防治方法   影响云杉落针病(发病程度的因素有很多,有生态因子、生物因子、气象因子,以及人们的经营活动,均可对该病的发生起作用,如果对每个因子都加以限制,来控制病害的发生,实施起来就很困难,甚至是不可能做到,所以了解每个生态因子和生产经营环节对该病的影响程度,找出影响该病的主要因子,对于指导营林生产、森林经营是很有应用价值的。   1调查方法   在普遍发病的林分,依据不同的立地条件、不同的林分因子、不同的发病等级(分级标准见表1)设立标准地,同一条件下设多次重复,共设标准地45块。每块标准地里标准树均在150株以上.在此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地形确定标准地面积,大小不等。在样地内分别调查记载树木的发病等级、林龄、密度、郁闭度、坡向、海拔、坡度等因子,其中林龄通过造林档案查定,密度以标准地株数推算每公顷株数,郁闭度用压线法,海拔高度用海拔仪测定,坡度用罗盘仪测定。   2分析   发病程度与因子调查结果见表2。根据数量化i和多元线性回归的要求,因变量选择为云杉落针病感指数y,自变量选择坡向、林龄、密度、郁闭度、海拔、坡度。   1)数量化i分析。.把坡向划分为三个类目,经计算机处理各项目的得分值、偏相关系数,以及模型的方差。剩余方差、复相关系数:   c0=-87.898,c11=6.194,c12=1.474,c13=0,c2=2.664,c3=0.008,c4=42.024,c5=0.010,c6=0.167。   由此得数学模型:   yi=6.914x11+1.474x12+2.664x2+0.008x3+42.024x4+0.01x5+0.167x6-87.898(1)   r=0.8186(gt;r0.01=0.254),模型达到极显著水平,模型有一定可靠性。   各项目的偏相关系数为:r(x1)=0.1367,r(x2)=0.3858,r(x3)=0.2659,r(x4)=0.3153,r(x5)=0.1240,r(x6)=0.0696。   由此表明,影响该病发病程度的因子依次为林龄、郁闭度、密度、坡向、海拔、坡度;林龄、郁闭度、密度影响大,坡度的影响微小。   2)多元性回归分析。为了进一行分析和验证用数量化i分析的正确性,同时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由此建立数学模型   yi=3.180x1+2.664x2+0.008x3+41.875x4+0.010x5+0.186x6-78.941 (2)   r=0.81816(gt;r0.01=0.254),回规模型达到极显著水平,模型有一定可靠性。   各项目的偏相关系数为:r(x1)=0.1278,r(x2)=0.383,r(x3)=0.2665,r(x4)=0.3123,r(x5)=0.1213,r(x6)=0.0765。   由以上看出,分析的结果与数量化i分析的基本一致,仅是偏相关系数略小问题,影响该病程度的因子从大到小依次为:林龄、郁闭度、密度、坡向、海拔、坡度。林龄、郁闭度、密度三者贡献大,且差异不大,坡向、海拔贡献一般,坡度贡献微小。   3选择防治方法、药剂使用浓度及防治次数   防治方法、药剂种类、使用浓度的不同,防治效果也就不同,在防治中,选择防治方法、药剂种类、使用浓度、防治次数等,是达到理想防治效果的关键。   1)防治方法选择。研究结果表明,在树高超过2m,郁闭度0.7以上,林龄达到两年以上时,宜采用林木间伐加烟剂防治的方法或单一用烟剂防治;在树高超过2m、郁闭度0.7以上,但林龄又未达到间伐条件时,宜采用抚育卫生伐,加烟剂防治或单一烟剂防治;在树苗低于2m、郁闭度小于0.7的小幼林时,宜采用幼林综合防治法或单一用药剂喷雾和喷粉的方法。   2)药剂种类选择。研究结果表明,在采用烟剂防治时,安林i、ii。杀菌烟剂的两次防治效果均达到84%以上,从目前看,选择安林ii烟剂为好;在采用喷雾方法防治时,百菌清防治效果在95.7%以上,多菌灵防治效果在94. 8%以上,甲基托布津防治效果仅在90%,代森锌防治效果在86.4%以上,因此,首先应采用百菌清,而后依次选用用多茵灵、甲基托布津、代森锌,生产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使用;在采用喷粉方法防治时,百菌清、多菌灵、甲基托布津、代森锌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9.4%、84.2%、80.2%、75.8%,因此应首选多苗灵,而后依次选甲基托布津、百茵消、代森锌,生产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使用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