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陈述词语.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陈述词语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陈述词语? 各位老师,上午好!我叫马津润,是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学生,我的论文题目是《鲍德里亚生产概念的理论限度及其现实启示》。我的论文是在范宝舟导师的悉心建议和指导下完成的,在此我向我的导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将本论文设计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我写这篇毕业论文的背景、目的及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写这篇的论文。就背景而言,纵观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在涌现出了许多支持马克思理论的学者的同时,自然也会出现一些对马克思理论持否定态度的大家。在后者中,当属两位学者对马克思理论的驳斥最为明显,一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庞巴维克,再者则是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虽然两位大家都针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和生产概念进行了反驳,但是相比之下,尤其是在当今消费社会领域中,研究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理论由支持到决裂的过程,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晰的认知当今社会的变化以及马克思生产概念在现代社会新的诠释。 我的论文题目是鲍德里亚生产概念的理论限度及其现实启示。从题目可以看出,论文总体分三部分:一是对于鲍德里亚思想进行系统详尽的阐述,这一方面重点放在对于其作品的阐述,尤其是对其生产概念的阐述;第二方面则是将重点放在鲍德里亚对于马克思思想的批判。由于本人的能力有限,这一方面的参考资料主要包含国内外学者对其思想的总结研究,在与马克思的思想进行对比,找出鲍德里亚对于马克思思想批判的重点,尤其是生产概念领域。而第三方面将会针对性的对于鲍德里亚错误批判进行剖析,用以论证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此外,鲍德里亚作为一个融涉多领域的学者,其在学术上的贡献举足轻重。因此,本文在批判错误性思想的同时,对其在学术上的贡献予以充分的尊重和肯定。 下面谈谈我的论文的意义所在(问题由来)。现今的社会,由于财富幻象的影响,使得人们错误的认为符号、幻象等概念开始主导了生产,以往的马克思生产概念似乎丧失了其有效性和理论地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逐渐式微。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对鲍德里亚关于生产的思想进行深刻分析,揭露其对于马克思生产概念的误读错误,从其理论最根源入手进行证伪,从而发掘马克思生产概念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所需要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选题的可行性,首先我们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 下面介绍一下鲍德里亚生产概念在国内与国外的研究与发展情况。就国外而言,国外对鲍德里亚的思想研究重点在于对其思想的演变进行系统的总结和综述,在马克思主义等诸多学科和领域进行专项研究,以及对其后现代思想特征进行探讨等几个方面。针对于鲍德里亚思想发展的研究,大多数学者将重心放在了他的思想演变乃至思想决裂的过程,从借助结构主义语言符号学来深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消费研究到走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结构主义语言符号学的框架,从对消费社会的研究转向对象征性交 换、大众传媒、科学技术等文化政治空间的考察。但是,在论述过程中只有少数研究明确提及鲍德里亚的思想转变是在两个批判角度发生的,其思想发展本身的双重线索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两个批判角度的内在关系也没有得到充分阐释。并且,对于鲍德里亚生产概念的评判并不详尽,尤其是对于马克思生产概念和鲍德里亚自身的生产概念对比缺乏更多的研究。因此,在参考国外文献的时候,我会把重点放在国外学者对鲍德里亚符号概念的研究上,进而与其生产概念相呼应。 而在国内研究现状方面,从鲍德里亚著述的中文翻译情况以及目前出版的研究鲍德里亚的著作或论文来看,中国学术界对鲍德里亚的研究还略显薄弱和滞后。迄今为止,翻译成中文的鲍德里亚著作仅有五部:《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版),《完美的罪行》(王为民译,商务印书馆2000版),《物体系》(林志民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版),《生产之镜》(仰海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版)《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版),在罗钢、王中忱主编的《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版)中翻译了《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一个章节,还有很多极具学术厚度的著作和论文未被译介且知者寥寥。因此,不难看出,与法国其他著名学者在国内研究相比,国内对于鲍德里亚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 国内对于鲍德里亚研究的转折点在2000年后,这一时期鲍德里亚的影响在国内迅速传播,陆续出现了其他著作的中译本。国内学者对其重视程度日益扩大,相关论文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至2007年,关于鲍德里亚思想研究的文章已经多到百篇,研究视阈也涵盖了哲学、文学、传媒等多方面。粗略统计,到目前为止,国内发表的相关论文已达到一千余篇,可以说鲍德里亚思想已经在国内掀起了一股热潮。这股热潮的掀起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