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钢液凝固与连续铸造讲述教程
;课 程 大 纲;2??????? 连铸工艺与设备
2.1 连铸机机型及特点
2.2 连铸工艺与设备
-钢包
-中间包
-结晶器
-二次冷却区
-拉坯矫直机
-切割机
2.3 连铸新技术;参 考 书 目;前 言;2. 21世纪钢铁工业发展趋势
(1)??? 产品更加纯洁化
(2)??? 生产工艺更加高效低耗
(3) 生产过程对环境更加友好;连续铸钢的特点
·??? 高效凝固
·??? 优化成型
·??? 化学冶金
·??? 物理冶金
·??? 节能;; 连续铸钢的特点
(1)提高综合成材率:模铸从钢水到成坯的收 得率大约84~88%,连铸为95~96%;
(2)降低能耗:连铸节能主要是省去了开坯工 序,以及 提高成材率。生产一吨钢坯比 模铸可以节能627~1046kJ,相当于21.4~ 35.7kg标准煤。加上综合成材率的提高, 可 以节能约130kg标准煤;
(3)连铸产品的均一性好,质量好;
(4)易于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
; 4 连铸技术的发展历史
(1)19世纪中叶H.Bessemer提出了连续浇注金属的构想;
(2)1933年,现代连铸的奠基人S.Junghans提出并发展
了结晶器振动装置,奠定了连铸的工业应用的基础;
(3)本世纪30年代,连铸成功应用于有色金属;
(4)1950年, S.Junghans和Mannesmann公司合作,建成
世界上第一台工业连铸机;
(5)50年代,工业应用时期;
到50年代末,有连铸机30台,产量110t,连铸比0.34%.
(6)60年代,稳步发展时期;
到60年代末,有连铸机200余台,产量4000万t.
(7)70年代,迅猛发展时期;
1981年连铸比33.8%.
(8)80年代,完全成熟时期;
1990年连铸比64.1%;
(9)90年代,近终型连铸技术时代
;1 凝固理论;1 凝固理论;1.1 钢液结晶与凝固结构;;由图4-1可知,当ΔGΣ达到最大值时的晶核大小叫临界半径,在 时,求:;表4-1纯液体金属结晶过冷度?;1.1.2 非均质形核;上图为一个平面的夹杂物上形成一个半球缺的固体晶核,晶核与液体、固体有三个界面。处于平衡时:;(2)产生新相界表面自由能 :
(3)总自由能变化 :
(4)求 和 :
而 故:
;以 代入 得:
(4-10)
非均质形核功与均质形核功相差 。由(4-10)式可知
— , ,晶体独立于液体中,形核功与均质形核相同;
— , 液体中质点已是一个晶核,不需任何过冷度就可形核;
— ,依附于外来质点形成晶核。
结论是非均质形核有效性决定于润湿角 。越小 ,形核功就越小,就易形核,形核速率比较如图4-4。非均质形核的过冷度比均质形核大为减少。在实际生产中主要是非均质形核,除模壁表面作为“依托”形成晶核外,液体金属中需含有两类小质点:一类叫活性质点,如金属氧化物(Al2O3),其晶体结构与金属晶体结构相似,它们之间界面张力小,可作为“依托”而形成核心。另一类是难熔物质的质点,它们的结构虽然与金属晶体结构相差较远,但这些难熔质点表面往往存在细微凹坑和裂纹,其中尚未熔化的金属,可作为“依托”而形成晶体核心。因此,可以在钢液中加入形核剂以细化晶粒。 ;;1.1.3 晶体的长大;1.1.3.2 晶核长大的驱动力-成分过冷理论;;;
;
(3)成分过冷与结构
· 当固液交界面前沿出现成分过冷时, 交界面就不
稳定了,不再保持平面结构。
· 按过冷度的大小,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