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学数学课程论第四章作业
中学数学课程论 151页 第四章
教育目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内涵各是什么?它们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答: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其核心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作出规定,即把学生培养成怎样的社会角色。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这是时代发展对人才的不同需求的反映。同时,它还具有一般性、概括性和抽象性,是对学生在道德、智力、身体、审美、精神等诸方面发展的总体规格要求。
在一般的课程理论中,有人把课程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a.广义的课程目标包含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目标、教学目的、教学目标等;
b.狭义的课程目标包含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的、教学目标等;
c.描述意义的课程目标指一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目标)”
数学课程目标就是我们想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而到达的那个“目的地”。它指出了学生达成目标时的数学水平、思维能力、行为习惯等特征,但并不具体指明特定的学习。
当课程目标具体化到特定的数学内容时,就是教学目标。
目的是总的表述,它为指向某种未来的结果的具体行动提供了框架和方向。与“目的”不同,通过分析数学课程目标,可以确定学校数学教育的范围。“目标”是一种特定的书面陈述,具有定向功能,为数学课程和教学提供了关于所要完成任务的明确表述。三者有宏观走向微观。
教学目标是具体的、以内容为载体的短期结果的描述。它使抽象观念变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
三者的关系:教育目的是确定课程目标、制定课程内容的根据。课程目标为教学规定了明确的方向,即课程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目标。当课程目标具体化到特定的教学内容时,就是教学目标。
简述我国数学课程目标的发展历史。不同时期数学课程目标的共同要素是什么?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发?
答:数学课程目标,体现了当时国家的教育方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我国1923年颁布的《初级中学算学课程纲要》中规定的教学目的是:(1)使学生能依据数理关系,推求事务当然的结果;(2)供给研究自然科学的工具;(3)适应社会上生活的需求;(4)以数学的方法发展学生论理的能力。1951年的《中学数学科课程标准草案》则从“形数知识”“科学习惯”“辩证思想”“应用技能”四方面规定了教学目的。其中既有日常生活、社会经济的应用,也有与函数概念有关的辩证思想,既要讲明“普通知识”,又强调“系统学习”,还是比较全面的。1963年《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提出的中学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牢固掌握代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三角和平面解析几何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正确而且迅速的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相象能力,以适应参加生产劳动和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这一提法中,重点突出了“基础知识”和“三大能力”。提出“三大能力”的教学理念,是我国数学教育观的重大发展。从那时开始。“双基”和“三大能力”,一直是我国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1992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初中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好当代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这一提法,在保留1963年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的基础上,注意了数学知识的应用和数学在学生个性品质培养的作用。2007年《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征求意见稿)中关于目标的提法,在实用功能和思维培养功能上得到比较好的平衡,在了解数学价值,情感态度,实践能力等都有了新的提法。《标准》将数学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总体目标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好奇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理念下,《标准》明确将“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与“知识技能”一起作为课程与教学的具体目标,并做出了详细的阐释。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不同时期数学课程目标的共同要素:确定数学课程目标的依据、课程目标要体现数学的学科特点、数学课程目标的确定和解释要体现数学教育的研究水平、一定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在体现课程目标与时俱进的同时要考虑到课程目标体系中内在的不变因素。
数学课程目标,世界各国的提法并不相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教学设计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doc
- 小学新课标 问题设置与问题解答.doc
-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4.2多项式的加减》教案.doc
- 五年级数学理念、总目标、学段目标、进度、目录.doc
-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课时说课.doc
- 人教一下数学教学计划(刘岑).doc
- 新三下数学学期备课.doc
-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董云飞.doc
-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WORD版).doc
- 高中概率部分教学设计.doc
- 第18讲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docx
- 第15讲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docx
- 第13课时 中东 欧洲西部.doc
- 第17讲 第16 课三国鼎立.docx
- 第17讲 第16课 三国鼎立 带解析.docx
- 2024_2025年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检测9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 2024_2025学年高二数学下学期期末备考试卷文含解析.docx
- 山西版2024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第5课时企业与劳动者教案.docx
- 第16讲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带解析.docx
-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