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书后..pdfVIP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书后..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书后.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书后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 胡平 一、成书背景及其它 诚如英国历史学家卡尔所说,要了解一本史书的意义,先要了解史家本人。如能略知 写作《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时期陈寅恪先生的生活环境与时代背景,当能有助于我们对该 书的了解。 据书后之《附论》,知此书完成于 1940 年 4 月,时作者大病初愈,居于昆明青园学舍1。 《附论》中所说大病,当指作者于 1940 年 1 月 30 日所发之心脏病。据陈先生自己所述,“此 次之病甚不轻,即心悸心跳,所谓怔忡者是也”2。由于病情较重,影响了正在进行中的《隋 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一书的写作,至 1940 年 2 月底,“尚欠一章论财政者未成 ”3。此书的 书名初看似乎只是研究隋唐制度之渊源,但陈先生的想法却不仅如此,他其实是把此书当作 《通史》来写的,因此才有 “极费力”的感慨。4至 4 月,陈先生虽已完成书稿,但因尚欲 有所修正,而自己眼疾之症又十分严重,故 7 月间仍致信傅斯年,请他托人代为抄写一份。 5该书起初准备由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印行,陈先生虽极度不满商务印书馆往往改易原稿之病, 但为尽早出版,乃亲自详看一遍,仍交付商务出版。 6尽管如此,由于正值抗战时期,时局 动乱,故该书迟至 1942 年仍然未能刊行。 当时战事方殷,陈寅恪先是困居香港,准备应牛津大学之聘,等候赴英,然 1939 年欧 战爆发,无法成行,陈寅恪又迁回内地,居于昆明,后又迁至桂林。在此数年当中,陈寅恪 一家生活物资极其匮乏,家人多患病,真可谓是饥寒交迫、穷困潦倒。 7除此之外,图书乃 学者治学最为重要之工具,而因战乱之关系,陈寅恪“二十年来所拟著述而未成之稿,悉在 安南遗失”8。其中包括陈先生花费极大心力的《世说新语》注、《五代史记》注以及蒙古与 佛教等方面的大批重要书籍,幸存的 “仅不经意之石印《旧唐书》及《通典》二种 ”9。正 是根据《通典》和《旧唐书》之眉批,陈先生才在几乎无书可读的情况下,完成了《隋唐制 1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北京:三联书店,2001 年,第 175 页。 2 《致傅斯年之三十九》,陈寅恪:《书信集》,北京:三联书店,2001 年,第 64-65 页。 3 同上书,第 65 页。 4 同上。 5 《致傅斯年之四十》,《书信集》,第 67 页。 6 《致傅斯年之四十一》,《书信集》,第 68 页。 7 同上。 8 《致刘永济之四》,《书信集》,第 244 页。 9 同上书,第 245 页。 51 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两部不朽之作。10陈先生论史一向极重种族与文化 二端,在明了陈先生著书前后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环境之后,我们才能理解何以陈先生在书 中不惜笔墨的论述隋唐制度渊源中的“河西因子”之重要性,“借以唤起今世学者之注意”。 11实则陈先生值中华民族与文化危亡之际,身处西南一隅,对“河西因子”之体悟颇能感同 身受也。 由于文献资料的缺乏,陈寅恪先生不得不经常求助友人借阅和代查书籍。在 1939 年十 一月间,陈先生托陈述代查严衍对《通鉴》一七九隋纪“仁寿二年闰十月甲申,诏杨素、苏 威与吏部尚书牛弘等修定五礼”条有无补正之处。12由于陈述没有准确体会陈寅恪的要求, 故两日后,陈先生再度详细说明要求,即欲知该条上文有无异文。13按,陈先生反复托人所 查之文字,正是有关隋唐礼仪制度来源之关键所在。《略论稿》在《礼仪》章中引用了上述 文字,陈先生加以按语,指出《隋书》、《北史》载文帝诏修《五礼》,时在该年闰十月己丑, 其前则有“甲申诏仆射杨素与诸术者勘定阴阳舛谬”条,而《通鉴》则把修定《五礼》之事 系于甲申,因此陈先生颇为怀疑《通鉴》有所脱误。14这也正是他托陈述代查严衍与章钰二 书有无补正的目的所在。虽然

文档评论(0)

maxmi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