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心中最美诗教案.docx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自然,心中最美诗教案

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诗 教材说明 〔解题〕 本文题目实际是一个句子:“大自然是我心中最美的诗”,题目用逗号取代了“是”。这个题目是对本文主题的概括。作者热爱大自然,觉得大自然就好像诗表达的那样,那么美好,那么意境深邃,给人以美感享受,所以说“大自然是我心中最美的诗”。本文作者是宗白华。 ?宗白华,原名之櫆,字伯华。江苏常熟人,祖籍浙江杭州。我国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诗人。1897年12月22日生,1986年12月20日逝世。幼年时在南京第一模范高小读书,17岁到青岛德国高等学校中学部修读,21岁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语言科,后学医科,课余自修哲学、文学。1920年赴德国留学,先后在法兰克福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哲学、美学和历史哲学。1925年回国,任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哲学系教授。抗战期间随校迁至重庆,抗战胜利后回南京继续任教。1952年改任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史教授直至逝世。宗白华是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的先行者和开拓者之一,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主要理论著作有《美学与意境》《美学散步》《歌德研究》《论中西书法之渊源与基础》,另有诗集《流云》,与郭沫若、田汉合著通讯集《三叶集》,译著有《判断》《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海涅生活与艺术》等。 ?〔结构分析〕 ?本文用艺术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绮丽多变的景象,以及被这些景象引发的美妙的感受和神游万仞般的想象,抒发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文章共7个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孩童时大自然引起的幼稚的幻想。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写少年时大自然引起的奇异的情感。 ?第三部分(第4~7自然段),写青年时与大自然结成微妙的音符。 ?〔语意理解〕 ?“我小时候虽然贪玩,不爱念书,但对山水风景的酷爱是发乎自然的。” ?这是本文的总起句,写爱大自然是自己的天性。这句话为本文定下了基调———表达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这是一个双重关系的转折复句,这种复句的重点都在后一个分句上。前两个分句写作者小时候“贪玩,不爱读书”,点明他的兴奋点不在学习上。接着句意一转,指出兴奋点在大自然的山水之间。先否定,再肯定,肯定的意思则更为突出。“酷爱”,非常爱好。“发乎自然”,自然而然引起和产生的。本句中的“自然”,是“不经外力干预,自由发生”的意思,即天性。 ?“风烟清寂的郊外,清凉山、扫叶楼、雨花台、莫愁湖是我同几个小伙伴每星期日步行游玩的地方。”?本句写作者小时候常去游玩的地点。这时,他正在南京第一模范高小读书。清凉山,位于南京城西,秦淮河畔,海拔67.7米。清凉山地区,有山有水,古迹甚多,是重要的旅游景点。扫叶楼,位于清凉山西南坡上,始建于1664年,明清式样,砖木结构,覆小瓦,二层,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占地面积270平方米。楼前翠竹婆娑,绿树掩映;后院假山层叠,景象极好。雨花台,南京城中华门外1000米处,面积约1.53平方千米,绿地覆盖率90%以上。据说南朝时高僧云光法师在此讲经,因说法虔诚,感动上苍,落花如雨,始得名。莫愁湖,位于南京水西门外,面积0.47平方千米,周长5000米。它是景色秀美的园林,清朝时被誉为“金陵第一名胜”。传说南齐时洛阳少女卢莫愁远嫁江东,居于此湖滨,因而得名。“风烟清寂”,空气清新,环境静寂。“郊外”,城市外面的地方。 ?“我仿佛和那窗外的月光、雾色融合为一体,飘浮在树林间,随着箫声、笛声远去……这时我的心最快乐。” ?这句写作者在风烟清寂的郊外游玩时的感受。他被大自然的秀美与深邃所陶醉,痴迷于自然之中,忘记了自己的存在,觉得自己已与大自然合二为一,并飞升远去。显然,他不只是看、玩,而是用心去感受,去理解,去消化,把握了大自然的神韵。痴迷自然到如此地步,这是对大自然强烈之爱所致。“笛声远去”后的省略号,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青岛的海风吹醒了我的心灵:世界是美丽的,生命是壮阔的。这时我喜欢海,海是世界和生命的 象征!” ?作者17岁时到青岛德国高等学校中学部修读。此时他已是一个青年了,感性的浪漫中已融入了理性。青岛是海滨城市,作者可以经常去看海。大海浩瀚无垠、气势不凡,大海是生命的发源地。面对有这样特征与内涵的事物,他的心灵受到震撼,思想与情感得到陶冶,升华出一种理性认识:世界是美丽的,生命是壮阔的。作者把这个过程称之为“海风吹醒了我的心灵”。“象征”,用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特殊意义。凡作象征的事物,其特征必与特殊意义有相似处或必然的关联。大海气势壮阔,又是生命的发源地,与世界和生命之间关联紧密,作者正是抓住这种关联产生“海是世界和生命的象征”的联想。 ?〔写作特点〕 ?1.语言富有诗意。 2.想象丰富。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在人生成长的不同时期对大自然的种种感受,体会作者对大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