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教.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山大学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教.PDF

中山大学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 中山大学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教 育部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 分析测试百科网[] /labs/580/ 文档生成时间【北京时间】:2017-04-23 00:54 中山大学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声明 本内容有Antpedia系统自动生成,仅作参考,我们不保证内容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证实或者了解 最新信息,请联系中山大学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联系方式 中山大学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邮编:510275 电话:020-8411369 传真:020E-mail:cyzs@ 网址: 中山大学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实验室简介   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经教育部批准于2005年建立。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生物无机化学与应用、稀土光电材料合成及其应用、配合物合成化学与晶体工程、配合物结构化 学与理论化学。本实验室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名(苏锵、计亮年、陈小明),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 名(陈小明和苏成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名(陈小明、苏成勇、童明良、鲁统部和毛宗 万),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4 名。28名固定研究人员 中,博士生导师17名,教授17名,副教授10名,讲师2名。   承担科研项目(2006 -):   863 973 国家杰出青年/重点项目   国家基金面上/青年 省部级项目 其它 实验室特色   本实验室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物无机化学与应用、稀土光电材料合成及其应用、配合物合成化学与 晶体工程、配合物结构化学与理论化学;   承担科研项目:863、 973、 国家杰出青年/重点项目、国家基金面上/青年、省部级项目。 所获奖项、认证 所获奖项/认证 研究方向 以基础研究为主线,兼顾应用基础研究,强调与物理化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等紧密相关的学科进 行学科渗透和交叉,向新兴学科和研究领域发展。经过整合与提升,形成以无机合成化学为主线, 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的四个主要研究方向: 生物无机化学与应用、稀土光电材料合成及其应用、配合物合成化学与晶体工程、配合物结构化 学与理论化学。同时突出各自的研究特点,分别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生物无机化学与应用 中山大学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 带头人:计亮年院士; 骨 干:毛宗万、巢晖教授等 主要研究核酸与配合物的超分子作用及金属酶的模拟,小分子配合物和DNA作用本质和机制,及 其对相互作用模式、作用强度及其选择性作用的调控;研究小分子配合物作为DNA分子光开关... 代表性论文: 1. Fu, H.; Zhou, Y.-H.; Chen, W.-L.; Deqing, Z.-G.; Tong, M.-L.; Ji, L.-N.; Mao, Z.-W., J. Am. Chem. Soc. 2006, 128, 4924-4925. 2. Zhou, Y.-H.; Fu, H.; Zhao, W.-X.; Tong, M.-L.; Su, C.-Y.; Sun, H.; Ji, L.-N.; Mao, Z.-W., Chem. Eur. J. 2007, 13, 2402-2409 主要课题: 1.“金属酶结构与性能的化学模拟” “2007CB815305” 计亮年,毛宗万;2007.07- 2008.12;973项目子课题 2.“金属酶模拟及仿生催化” 毛宗万;2008.01-2011.12;国家基金杰出基金 3.“金属离子在生物大分子的构象、结构和聚合中的作用:对生物大分子功能的启示” 孙红哲(毛宗万);2006.01-2008.12;国家基金杰出基金(B类) 稀土光电材料合成及其应用 带头人:苏锵院士;骨 干:童叶翔、梁宏斌、吴明娒 通过深入开展新型稀土发光材料的合成,解决材料的合成与形貌和微粒度控制的技术问题,通过 研究稀土离子在真空紫外高能区的f-f、- -d跃迁、基质吸收和电荷迁移带,以及基本发光规律,探索和完善稀土高能光谱理论。…… 代表性论文: 1. Wang, Z.-L.; Liang, H.-B.; Wang, J; Gong, M.-L.; Su, Q., Appl. Phy. Lett., 2006, 89(7), 071921 2. Peng Liu, Xin-Ai Guo, Hua Huang, Qi-Qin Yang, Ye-Xiang Tong , Gregory A. Hope, Adv. Mater., 2006, 18, 1873

文档评论(0)

tangtianxu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