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七年级语文科集体备课定案
个性彰显
26.强项令
主备人: 执教者:
教学目的:
1.熟练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疏通文意。
2.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学习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
3.培养公正、廉洁的品质,并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教学重难点: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学习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强(硬)项(脖子)令(县令)
那么这个人是谁?为什么被称为“强项令”?
认识作者
范晔(yè)(398~445),南朝宋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字蔚宗,顺阳人。文章选自《后汉书·酷吏传》。
文学常识:
《后汉书》是一部纪传体东汉史,在史学体例方面有所创立,具有很高的史学、文学价值。
背景介绍:
范晔,南朝宋时史学家,字尉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工隶书,通音律。晋末任刘裕(宋武帝)子彭城王刘义康参军。宋王朝建,为尚书吏部郎。元嘉元年(424)因事触怒刘义康,左迁宣城太守,但不久即升迁长沙王刘义欣镇军长史,加宁朔将军,后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掌管禁旅,参与机要。范晔在任宣城太守期间不得志,乃专心从史。参考各家关于东汉的史作,自定体例,订讹考异,删繁补略,撷取众家之长,写成《后汉书》。该书向为治史者所重视,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四史。
预习检测
读准字音
晔 圉 骖乘 敕 箠 枹 斛 绶 臧
朗读课文
文白对译
词语解释
匿:
得:
及:
格杀:
即:
乞:
纵:
楹:
被:
谢:
强:
顿:
据:
臧:
敕:
悉:
班:
卒:
临视:
敝:
葬:
知识梳理
1. 特征: 古义:
今义:
2. 谢: 古义:
今义:
3. 强项: 古义:
今义:
4. 亡: 古义:
今义:
5. 是: 古义:
今义:
个性彰显
6. 妻子:古义:
今义:
7. 良人:古义:
今义:
8. 白衣:古义:
今义:
9. 尝: 古义:
今义:
翻译课文
作业布置
必做:抄写课文和注释,完成练习册模块一。
选做:完成练习册模块三。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字词句翻译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强项令”是指谁?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
董宣,字少平,是陈留郡圉地人。
后特征为洛阳令。
后来被特例征召为洛阳县令。
为什么称他为强项令?
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光武帝命令小太监扶着董宣,让他磕头向公主谢罪,董宣不答应,(光武帝命令小太监)强迫他磕头,董宣两手撑地,一直不肯低头。
简述故事情节
课文主要记叙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家奴杀了人,躲在公主家中。洛阳令董宣秉公执法,伺公主带着家奴出门,驻车扣马,“格杀”公主家奴。公主向光武帝告状,光武帝要“塞杀”董宣。董宣痛陈严格执法对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并“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光武帝依然强迫董宣向公主叩头谢罪,董宣宁死不从。最后光武帝明白了个中的道理,重赏了董宣。董宣死后,光武帝发现他是一个非常廉洁的官员,感到很伤心,按二千石官员的礼节安葬了他。
合作探究
读课文,讲讲课文主要记叙了几件事来表现人物?
记叙“董宣执法”的故事。
记叙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的景况。
课文又是怎样记叙“董宣执法”的呢?请你找出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1起因(开始至“吏不能得”):湖阳公主家奴白日杀人,隐匿主家,官府抓不到。
2发展(至“因格杀之”):董宣寻机,斥责公主,格杀家奴。
3高潮(至“终不肯俯”):公主告状,皇帝令董谢罪,董宣死不从。
4结局(至“赐钱三十万”):汉光武帝明白了道理,重赏董宣。
5影响(至段末):从此不法之徒都怕董宣,董宣获“卧虎”美称。
个性彰显
精读品析
在这个故事中,汉光武帝对董宣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你从哪些字眼看出来?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怎样看待他的变化?
2.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为什么?
3.为什么被称作“强项令”?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4.汉光武帝为什么说“董宣廉洁,死乃知之”,这对表现董宣的品质有何作用?
5.如果说第一段(记叙“董宣执法”的故事)是正面写董宣,为课文的重点内容,那么第二段(记叙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的景况)则是从侧面写董宣,为课文的次要内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呢?
6.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采用过这样(侧面烘托)的写法?请举例说明。
五、小结
本文记叙了董宣秉公执法,力斩豪奴的故事和他平生清贫的生活,表现他不畏权贵,秉公办事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