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生活实录课稿.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府生活实录》 金寄水 漫聊代序 北京人管“闲谈”叫“聊天儿”。漫聊者,乃随便聊天儿之谓也。这话谁都懂得,但不解释一番,也能遭非议,可见余悸之深也。   凤城西北有高楼,   薄醉凭阑易感秋。   毕竟晚晴无限好,   闲云虽懒不知愁。 这首七绝,是公元1985年移居西郊紫竹院西南那座高楼之后,凭阑闲眺,信口云云的。谓之“口占”亦可。诗虽不佳,倒是真情实语。诗写性情,说真话就好。就在“毕竟晚晴无限好”的心情支配下,与周沙尘兄相互合作,以煮茗聊天儿的方式,编写了这本小书——《王府生活实录》。 前几年,曾有不少出版界的朋友,提出以我个人身世经历和当时的社会为背景,着重描绘为人鲜知的王府生活。不妨虚拟人物故事,写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很可能成为畅销书。此意甚佳,热忱可感。盖小说一道,成书易,垂世难,过来人视为畏途。况当垂暮之年,学荒才退,力不从心,弄得不好,倒好象有意去争“香稻啄余鹦鹉粒”似的,那又何苦呢?故改弦易辙,编写此书。朋友们,知我谅我,当不我责也。 因见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不少以清朝(特别是晚清)宫廷、贵族为题材的小说和其他文艺作品,其中固然不乏佳作,但无庸讳言,有的或多或少掺进了一些水份,尤其是对王公贵族们的一些日常生活、习俗、称谓、服饰、器皿等方面描叙,则往往出自“想当然”,故有时似是而非,有时格格不入,既无据,也失真,为识者所笑,以致造成以讹传讹。为了尽可能地反映这部分人的当时习尚,把这类人家的生活礼俗实况扼要予以介绍,作为民俗史料的一个侧面,供社会读者和有关同志研究参考之用。基于此点,我们才着手工作的。 编写这本东西,还有一个目的,即近年来出版或发表的有关著述中,举凡涉及到清朝贵族生活习俗者,率多描绘清王朝被推翻之前的故事,而记述辛亥革命以后,迄至“小朝廷”结束,即公元1911—1924年间的实况者绝少。其实,对当时的贵族们来讲,这十几年是个特殊阶段,鼎已革,而“小朝廷”犹在,诸王府亦未完全解体,一切力图率由旧章,实属史无前例。由于清王朝已丧失了对我国的统治权,事实上已不可能再同往昔一样,无非苟延残喘而已。但对当事者来说,却毫无“舆图换稿”之感,依旧昏昏然地醉生梦死,踵事增华。本书重点记述的就是这一阶段,特别是公元1919—1924年间的王府生活,余生也晚,只能如此。此区区之劳,也可算是对这一期间的有关资料添了一点砖瓦。 本书既名《实录》,其内容非正纪实,且应作笔者身历目睹的第一手材料。至于有的掌故虽属事实,但由于笔者未曾亲见,则宁付阙如,未敢妄叙,如“王府跳神”。又,笔者囿于生活环境,只能对睿亲王府一邸之事记述较详;在编写过程中,由周沙尘兄援据有关王府的资料,作了些相应的穿插和补充,甚为得当。 编写本书的意图已如上所述,但由于我们识见不多,瑕疵难免,统希专家和读者指正。    金寄水    公元1987年5月于北京野石斋 且说北京王府 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中缺一不可的,但住在社会生活中则是千差万别的。以过去的北京而言,住所一般都是由一个或若干个四合院(或三合院)组成的。庭院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不但是来往、采光、通风的枢纽,而且也常是休息和家务的场地。一般“小康之家”都住这种建筑比较简单朴素的四合院。 比较大型或中型的住所,它的形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体四合院组成的复合体,沿着一条轴线排列起来,形成一连串的几进院落,有的又在两侧伸出跨院。这种“高级住宅”的建筑规模大,质量也更加考究一些,而且往往还带有花园。高级多院型建筑现存的有几十处私家宅园和几十处王府。 “我们现在把住所都统称为住宅,可是在帝制时代对住所的称呼是不能随便乱叫的。《大清会典·工部》记载:‘凡亲王、郡王、世子、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的住所,均称为府。’其中‘亲王、郡王称王府。’王府不仅品级高,而且建筑规模大,王府中的正房称为殿,殿顶覆盖绿琉璃瓦,殿中设有屏风和宝座,外表看上去很象一个缩小的宫廷。‘府’比起王府来规模就小多了,府不仅不能用琉璃瓦覆盖屋顶,而且正房也不能称殿,当然屏风和宝座就更不能设置了。除此之外,在房屋间数、油饰彩画、台基高低、门钉多少,王府和府也都有规定,不能逾制。至于那些不是凤子龙孙的达官显贵,尽管有封爵或有尚书、大学士、军机大臣的头衔,他们的住所也不能称‘府’,只能称‘宅’,称‘第’。清代有些权贵的宅第虽不能称‘府’,但其规模并不亚于‘府’。如:乾隆时的权臣和珅的私宅就是后来恭亲王府的前身。 “在产权上,‘府’和‘王府’都是皇产,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