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及其食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梅子及其食俗.doc

PAGE  PAGE 5 梅子及其食俗   谈起梅子,我们的反应首先是酸。《三国演义》上望梅止渴的故事人人皆知。梅在很早的时候就被用作调味品,这从文字角度就可看出,梅是个形声字,古人说:“梅者媒也。”意思是,梅像媒人一样,可以和合众味。《尚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作为调味品,梅与盐具有同等的地位。   国人食梅的历史也非常悠久。《夏小正》有“五月……煮梅”的记载,《礼记?内则》中则有“桃诸、梅诸”,大约就是后世桃干、梅干之类的东西。晒干的梅制成的梅干,又叫梅腊,在古代似是一种有点名气的果饵。陆玑《毛诗草木虫鱼疏》说,梅腊,置羹汤、肴馔中,可以调味,又可含以香口。清王睥《今世说》:“徐武令曰:读丹麓片言只字,如瞰梅腊,可以香口。”可见,它还有类似今日口香糖的作用。   用梅子制成蜜饯、???脯,古代名为“梅煎”。据《新唐书》的记载,唐代江西与四川两地所产的梅煎,当时很有名,是进贡朝廷的佳物。我估计梅煎有点像今天的话梅,应当非常好吃,可惜《新唐书》没有介绍梅煎的做法。宋以后,民间关于梅子的食事多有创新。《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七回:“待要说是梅苏丸,里面又有核儿。”关于这个“梅苏丸”,明人高濂的《遵生八笺》说:“梅苏丸方:乌梅肉二两,干葛六钱,紫苏叶三钱,炒盐一钱,白糖一斤,右为末。将乌梅肉碾如泥,和料作小丸子用。”《儒林外史》第二十三回:“茶馆里送上一壶烘茶、一碟透糖、一碟梅豆上来。”这里的“梅豆”,我查《汉语大词典》的注释,说是“用梅子、糖、红曲搀和着煮成的熟黄豆”。也不知确切否?北方端午食品的“百草头”,用梅、李、杏、菖蒲、生姜、紫苏,都制成细丝,用盐浸后晒干。也可用糖、蜂蜜浸。有的纳入梅子皮肉,叫做“酿梅”。我不知现在还有没有地方做“梅苏丸”、“梅豆”与“酿梅”的,如有的话,买来尝尝,也是很有意思的事。   《北户录》说:“岭南之梅,小于江左,居人采之,杂以朱槿花,和盐晒之。梅为槿花所染,其色可爱。又有选大梅,刻镂瓶罐结带之类。取汁渍之,亦甚干脆。”用木槿之花为梅子添香着色,不知岭南尚存此法否?日本人有用紫苏为梅子增色的,可算各有千秋。而刻镂梅子,他处未闻。岭南人的食文化,每有独特处,于此亦可见一斑。   杭州的“梅舌儿”被龚自珍写入有名的《己亥杂诗》:“杭州梅舌酸复甜,有笋名曰虎爪尖。”他有注云:“杭人捣梅子,杂姜桂糁之,名曰梅舌儿。”《己亥杂诗》咏风物的篇什极少,可见这“梅舌儿”身价之高。《杭州府志?物产》:“杭州四时果子有青梅、黄梅。西溪绿萼梅结实尤佳,他处莫及。糖、盐腌制致四远。”杭州产的话梅等蜜饯,今天仍誉满四方,见过尝过者自多,惟“梅舌儿”,我似未及一见,也不知现在的杭州人做也不做了。   前面指出,陆玑《毛诗草木虫鱼疏》曾有梅子用于肴馔的记载,后世中国人多把梅子用作“零食”,而日本人却形成了一些“梅料理”,如所谓“梅枝天麸”,在乌贼鱼中放人梅肉,再用其它调料煮制而成。日本还有“梅馅”,在豆馅中加梅干的碎肉做成馅,用来制作点心。   李时珍《本草纲目》讲到用梅子制成果酱,称“梅浆”,可入药。“梅浆”夏天又可调水引用。这“梅浆”,让我想起日本的“梅酢”,梅酢的做法是把梅子用盐腌,然后再压榨其汁液而成,用水稀释,即成夏日解暑的饮料。从前经常吃的酸梅汤,大约与“梅浆”、“梅酢”有点相似吧。   以梅入酒,现在日本人称“梅酒”,是将梅子、白糖放入烧酒中密封、浸泡而成,略带酸甜,醇厚可口。我国也有梅酒,叫“梅?d”,苏东坡《答程天侔》:“惠酒绝佳。旧在惠州,以梅?d为冠,此又远过之。”可惜不知做法如何。《三国演义》有回目“曹操煮酒论英雄”,写曹操看见枝头梅子青青,邀刘备饮酒赏梅,“盘置青梅,一樽煮酒。”后来“青梅煮酒”成了文人雅事,常被人们形诸歌咏。晏殊《诉衷情》词有句:“青梅煮酒斗时新,天气欲长春。”苏东坡《赠岭上梅》:“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青梅成为节俗食品,看来历史十分悠久。梅子可以鲜吃,但古人早就懂得把梅果熏成乌梅、盐渍成白梅加工成蜜饯。三国时代还有用蜂蜜浸梅的记载。青梅甚酸,鲍照《东门行》:“食梅常苦酸。”现在市上卖的“青梅”或“脆梅”大抵用糖淹制过,虽酸味犹存,然甜酸适口,圆如球,青如染,煞是可爱。   南方民间青梅早成了节俗食品,《清嘉录》说从前吴地,立夏日,家家要摆出樱桃、青梅与新麦,祭祀神灵、祖先。名之日“立夏见三新”。民间常于立夏日吃“青梅”,可使人终岁神清,不昏睡。   梅子的药用价值前人也很珍视,李时珍《本草纲目》说“乌梅”,主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白梅”则“治刀剑伤,止血,研烂傅之。乳痈肿毒,杵烂贴之,佳……”。梅子的药用效果很早就被人们披上神话的外衣,《艺文类聚》引《神异经》:“横公鱼,长七八尺,形状如鲤而目赤,昼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