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副词探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汉语语法研究(四):副词 一 引 论 副词的语法功能比较简单,根据现代汉语学者的界定,副词只能充任状语,“只”这个限定很重要,形容词也可以做状语,但形容词的功能不仅限于做状语,比如“刻苦”,可以说“刻苦学习”,但还可以说“很/不刻苦”,所以“刻苦”是形容词。副词到底是实词还是虚词,学界是有争议的,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说副词是虚词,郭锐(1999)认为副词是实词,近些年来很多学者如张谊生《现代汉语虚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仍然把副词看作虚词的一类。 二 古汉语副词的范围和分类 古汉语副词包含程度副词、范围副词、否定副词、情状方式副词、重复副词、时间副词、语气副词。 (一)古汉语的程度副词 1.程度副词和量表达有关,典型的程度副词修饰形容词、心理动词、能愿动词等有量含义的成分。 如“最”: 又杀公之所[最善]马,当死罪二也。(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最善:最喜欢) (A1)表示程度达到极致,常用的有“最、至、极、绝”等。例如: (豫让)且吾所为者[极难]耳。(史记·刺客列传)(我所选择做的这件事极端困难) 高后时单于书[绝悖逆]。(史记·匈奴列传)(极端背理叛逆) 故农之用力[最苦],而嬴利少。(商君书·外内) 罪[至]重而刑[至]轻(荀子·正论) (A2)表示程度高,常见的有“丕”、“孔”、“甚”、“太”、“已”等。例如: “丕”见《古汉语教程》P178例(15),“孔”见P113例(7),“甚”见P113例(8) “太”(大):旱既[太]甚,则不可推。(大雅·云汉) “已”: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论语·泰伯) (A3)表示程度浅或者程度不高。例如“稍”“少”“颇”: A.陛下必欲上,稍上即无风雨,遂上封矣。(史记·孝武本纪)(泰山封禅如果你一定要上去,稍微登得高一点就没有风雨)“稍”在上古用得最多的是“渐渐”这个意思。 B.“少”例如P114例(25)“辅之以晋,可以少安”(左传·僖公五年)(稍微安定)定公曰:“善,可得少进乎?”(荀子·哀公)(定公让颜回略微进一步说说) 管仲曰:『君欲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少却:稍稍后退)(从先秦文献情况看,“少”主要搭配动作动词,而不是形容词和心理动词) C.颇: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我愿意略微用古代礼节,和秦朝礼仪杂糅起来制定新礼节) 秋,复会诸侯于葵丘,益有骄色。周使宰孔会。诸侯颇有叛者。(史记·齐太公世家)(秋天,再次和诸侯在葵丘会盟,齐桓公越发面有骄傲的神色。周王派宰孔参加会,诸侯中有些人离心)(不是太多) 欲杀春申君以灭口,而国人颇有知之者。(史记·春申君列传)(有一些) (A4)表示程度变化(进一步加深)。可理解为“更加、越来越”,有“滋”、“弥”、“愈”、“益”等。例如:“滋”例如P114(34):若获诸侯,其虐滋甚。(左传·昭公元年)(如果他(楚国令尹)得到诸侯支持,暴虐会更加厉害) “弥”例(33)仰之弥高(越抬头看,就越觉得高) “愈”: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战国策·魏策四)(离楚国就越远) “益”: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史记·袁盎列传)(皇帝越来越威严,丞相越来越敬畏) (二)古汉语的范围副词 范围副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总括副词,相当于“都”,一类是限止副词,相当于“仅只”。 (B1)总括副词常用的有“皆、尽、悉、俱、咸、毕”等。例如: 皆:P111例(7):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未尝君之羹。(左传·隐公元年) 这一例“皆”是指向宾语“小人之食”,“皆”还有指向主语的,例如: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述而) 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吕氏春秋·谕大) 悉: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韩非子·初见秦)(把听到的全都说出来) 俱:万端俱起,不可胜理。(战国策·秦策一)(万端俱起:各种情况都出现) 咸:P111例(5):关中民咸知之(史记·淮阴侯列传)(关中的百姓都知道这事) 毕:师毕入,众知之。(左传·哀公二年)(军队全都开进去了,大家才知道) 注意:现代汉语总括副词的语义指向其前的成分,比如“都”:[大家]都去/我把[饭]都吃了。 “都”指向后的成分是有条件的,如“你都买了[什么]?”(疑问词) 但是古汉语“皆”“尽”等都有陈述句中指向后一成分的例子: 冬,晋侯围聚,尽[杀群公子]。(左传·庄公二十五年) (B2)限止副词。“特、直、僅、止、但、徒、獨、唯(惟)、祗(秖)、适、才(纔、裁)” 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荀子·非相)(非特以其……:不仅仅是因为……)P112例(31)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P112例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