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评估3的
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总结报告
学位授予单位名称:体育学院代码:021 授 权 学 科
( 类 别 )名称:体育硕士代码:045200 授 权 级 别□ 博 士□ 硕 士
2014年 11 月 26 日
1、师资队伍
1、1队伍结构
重庆大学早在1936年就开设了体育教育专业,是全国最早开办体育专业的高等院校。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点,包含4个二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点: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下分体育学、体育教学(体育教学与实践)、运动训练(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竞赛组织(竞赛组织与管理方法)等四个方向。师资队伍建设方案:整合重庆大学内教师资源,并聘请国内、外体育领域的著名专家、教授为兼职导师,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层次师资队伍,成立专门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导师组。体育运动训练界和用人单位的联系与交流,吸收校外体育领域第一线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任课,具有体育实践经验者的教师比例在80%以上。加强与体育教育,同时,不断提高任课教师中博士学位获得者的比例。对于体育教育核心课程及重要必修课程,注意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2导师水平
经过多年的建设,重庆大学体育学科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实力、结构合理、团结进取、富有朝气的学术队伍。学院拥有硕士生导师9人、教授9人、聘教授2人、副教授36人。如胡红教授(体育社会学方向),李国泰教授(学校体育学方向),钟璞教授(体育产业方向),刘磊矗教授(国外体育研究)和许定国副教授(体育生理学方向)、齐小平副教授。外聘的如西南大学的夏思永教授,重庆市教委体卫艺处夏蒂处长,中国福特宝公司重庆分公司的李猛总经理。导师平均年龄50岁。
目前完全有能力按照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要求,对学位课和必修课配备2名以上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授课。其中专业学位相关课程任课教师18人、专业学位相关课程任课教师中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者9人,专业学位相关课程任课教师中有实践经验者6人、专业学位相关课程任课教师中曾在国外学习或进修者12人。在选修课程方面,配备年龄、职称与学历结构比较合理、学术水平较高、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体育运动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
学校有体育专业硕士生导师9人,其中教授7人、有2名以上教授是全国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学院教师近年在《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四川大学学报》等CSCD和CSSCI重要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60余篇。有多名教师获得国家级、省市级体育竞赛大奖,获得国际级、国家级裁判称号。
人才培养
2、1 招生选拔
重庆大学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点,其中包含4个二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点: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现已累计招生163人,毕业生86人。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近些年,其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一直保持100%。学校有体育专业硕士生导师9人,其中教授7人。其中,体育学院有2名以上教授是全国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近来,体育学院教师在《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四川大学学报》等CSCD和CSSCI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
招生对象: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一般应有学士学位)后工作满2年、年满22周岁、具有体育运动实践的在职人员;或者国民教育序列大学专科毕业后工作满2年、年满22周岁、具有“运动健将”以上运动技术等级的在职人员。
入学考试: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采用全国联考和各招生单位考试相结合的办法,着重考核学生的整体素质以及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
2、2 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
为满足西部地区,特别是重庆直辖市文化教育发展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系统专业知识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教育的方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开拓进取,具有为人民服务的和振兴祖国体育事业的献身精神。
2、具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3、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胜任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某一领域的实际工作。
4、能够运用一门外语,在本专业领域进行对外交流。
2、3 课程教学
招生对象: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一般应有学士学位)后工作满2年、年满22周岁、具有体育运动实践的在职人员;或者国民教育序列大学专科毕业后工作满2年、年满22周岁、具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