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语文”的事儿——语文意识烛照下的语文教学之道.doc

“语文”的事儿——语文意识烛照下的语文教学之道.doc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文”的事儿——语文意识烛照下的语文教学之道

“语文”的事儿——语文意识烛照下的语文教学之道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王崧舟   作为课程和学科的语文,边界意识是必须的。   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这话,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廓清了语文的边界。即:“内容”是第一边界,“涵义”是第二边界,而“形式”则是第三边界。 ??? “内容”——“人人看得见”,不稀奇;“涵义”——“有心人得之”,范围在缩小;而“形式”呢?“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秘密”,也就意味着大多数人是看不见的。什么原因看不见?因为你缺乏一双“语文的眼睛”,“语文”在你面前就不成其为“语文”,它只是“内容”。在这里,我是从第三边界的角度理解语文的,显然,这里的语文就是指语言文字的形式。 ??? 不难发现,这三层边界,越往外,“语文”就越淡;越往内,“语文”就越浓。由“内容”而“涵义”进而“形式”,步步逼近“语文”的独当之任。?   关于“语文”这个问题,朱光潜先生有过一段经典阐述:“从前我看文学作品,摄引注意力的是一般人所说的内容。如果它所写的思想与情境本身引人入胜,我便觉得它好,根本不很注意到它的语言文字如何。反正语文是过河的桥,过了河,桥的好坏就可不用管了。近年来我的习惯几已完全改过。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如果它在这方面有毛病,我对它的情感就冷淡了好些。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词藻,存心装饰的文章甚至使我嫌恶;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确妥帖,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这种精确妥帖的语文颇不是易事,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一般人通常只是得过且过,到大致不差时便不再苛求。”   朱先生所讲的,正是一种可贵的“语文意识”。他说“近年来的习惯”——“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恰恰是我们很多语文老师现在还没有养成的习惯,而语文的“独当之任”恰恰就在这个习惯上。要养成这个习惯,很难,因为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   受了“语文意识”(“语文意识”是王尚文先生最早提出的)的启发,前不久,我搞了一个实验,一个关于“语文意识”的实验。我以“人教版”(国标本)的整套小学语文教材作为实验的母本,规定了两个前提条件:   第一,从这套教材(第一册到第十二册)中,随机抽取若干篇课文;   第二,用“语文意识”重新细读这些课文,就像朱先生所讲的,第一步留心它的“语文”,看能不能发现一些“语文”的东西。   先抽课文。每册抽一课,抽的都是第十七课,完全随机。抽出的课文列表如下:   抽了就不能换,尽管不少课文我不熟、也不喜欢。然后,就是细读这些课文,用“语文意识”重新审视它们,看能发现哪些“语文点”。在这里,我又定了个规矩:每篇课文只琢磨两个“语文点”。   □第一册第十七课:雪地里的小画家   这是一首儿歌,简单浅显,有些童趣。通常我们会怎么上呢?   师:小朋友们,雪地里有哪些小画家呀?   生:有小鸡,小鸭,小狗,还有小马。   师:小鸡干什么呢?   生:小鸡画竹叶呢!   师:小狗呢?   生:画梅花呢!   师:小鸭呢?   生:画枫叶呢!   师:小马呢?   生:画月牙呢!   师:画得像不像啊?   生:画得很像。   师:为什么说他们都是小画家呢?   生:因为他们本事特别大,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 老师顺便还要渗透一下“冬眠”这个常识,结果,闹了一个笑话。   师:你们知道青蛙呀、蛇呀为什么没来参加活动吗?   生:因为它俩没穿毛衣!   把老师给气得:“不知道不要乱说!这个叫冬眠,就是冬天睡着了。这是个科学知识,咱们现在不管它,你知道就行了。到了初中,科学老师会跟你说的。”   这样一个教学过程,指向的全是“内容”。朱先生所讲的“语文”,在这儿别说侧面,连个背影都找不见。“语文”在哪儿?我试着找了两个点:   第一,把诗句改成这个样子:   “小狗画梅花,小鸡画竹叶,   小马画月牙,小鸭画枫叶。”   行不行?为什么不行?我们看,儿歌的内容并没有变,小狗、小鸡、小马、小鸭,一个都没少。“画家”和“作品”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没有变,“小狗”画“梅花”,“小鸡”画“竹叶”,“小马”画“月牙”,“小鸭”画“枫叶”,谁也没有篡位、越位。   那么,什么变了?句序变了。句序变了,意味着什么变了?韵脚变了。如果按照这样的句序读一读,什么感觉?不得劲儿!别扭!   儿歌是什么?儿歌是“歌”,“歌”是用来干什么的?“歌”是用来吟、用来唱的。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说,儿歌具有音乐性。韵脚、押韵,正是这种音乐性的具体表现。   通过比较,孩子们会有这种感觉的,他读儿歌时,停顿的意识会自然地落在韵脚上。而且,每

文档评论(0)

xxj165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4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