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以美催发儿童的创造性2014.8.8.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以美催发儿童的创造性2014.8.8

PAGE  PAGE 5 以美在情境中催发儿童的创造性 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唐颖颖 现在谈美,其实不一定要跟艺术结合在一起,而常常是跟另外一种东西结合在一起,就是创造。 ——蒋勋《美,看不见的竞争力》 创造是儿童的天性,他们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创造的欲望。“每个大脑发育正常的孩子都孕育着创造力,恰如一粒沉睡在土壤中等待萌发、急切盼望破土而出的种子。”教育怎样使“种子”破土而出,关涉到今天的教育是传授如怀特海所说的“惰性知识”还是去激发儿童的创造动力,促进其创造心理的成长,使他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具有幻想,更富有理想和灵性。 “美学和艺术中享有的自由正是科学中可以依靠和借用的钥匙和拐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凭借教材以及自然和社会的题材,提供给儿童美的“钥匙和拐杖”,让儿童从中感知美的表象,理解美的实质,表达美的感受,使他们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激发创新的欲望,激活创新的思维,培养创新的精神,进而形成儿童的创新人格。 1.积累美的表象,提供创造的源泉 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他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时,回忆了儿时在荒草滩上放牧的情景,当时望着的天上懒洋洋飘动的白云,脑海浮现出的许多幻象,都成为了他日后创作的源泉。创造需要积累,美的形象能激起愉悦的情感,这些笼罩着情感色彩的表象,储存在儿童的大脑记忆中,更易于成为儿童创造的鲜活材料。 我曾以“秋天的树叶”为题,让三年级的学生写一篇作文。题目出示后,我没有做任何指导、提示,当堂完成。结果全班54位学生,描写了银杏树、梧桐树、枫树、柳树、广玉兰、松柏等十几种常见的树叶,其中15人描写了一种树叶,39人描写了两种以上的树叶;他们抓住秋天树叶的特点,写出秋天各种树叶的不同色彩、形状以及在秋风中飞舞的情态;其中4人描写了用各种树叶制作而成的书签或树叶拼贴画;11人想象树叶飘飞,写成生动的故事。我想:三年级的学生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这样出色的习作呢? 在与学生的交谈中我找到了答案:以往我们开展主题为“秋叶,飘飞的精灵”的校外实践活动,同学们曾经去公园观察落叶,捡落叶制作拼贴画,阅读描写秋叶的短文诗句,了解有关落叶的知识……秋叶的色彩美、形状美,飞舞的姿态美,秋叶为大树而生的精神美已经深深留存在学生们的脑海里,正是这些美的表象为《秋天的树叶》这篇习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表象的积累来自于观察,教师要留心选择美的对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一片泛着新绿的草地、一场绵绵的春雨、一群飞翔的白鸽,清晨升起的国旗,校门口执勤的交警叔叔,扛着水桶来往于各教室的送水工……,从发现身边的自然美开始,逐步拓展到捕捉生活中的社会美,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积累美的表象,为创造新的形象作铺垫。 2.呈现美的场景,撩拨创造的心境 朱光潜先生在谈到美感的要素时说:“在观赏意象时,我们处于聚精会神以至于物我两忘的境界,所以于无意之中以我的情趣移注于物,以物的姿态移注于我。这是一种极自由的活动,说它是欣赏也可,说它是创造也可。”这段话给我的启发很大,“物我两忘”的审美心境本身就是创造。 美感总是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具体感受生成的。教学中,我用艺术的手段呈现美的场景,让学生仿佛能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从而在其间产生愉悦之感,在这样“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中,撩拨创造的心境。 在阅读诗人王宜振的儿童诗《一声鸟鸣》时,我没有一字一句地进行讲解,而是播放鸟鸣声,让学生在一声声鸟鸣中品读词语,体会诗中用词的准确与灵动,从而感受春天的美和变化。在充分感悟诗句的基础上,我说:“一声鸟鸣,引起了诗人的遐想,也让我们展开了美妙的想象,让我们走进美丽的春天,学着诗人的样子说一说。”接着,伴随着一声声“唧唧”“喳喳”“布谷、布谷”……清脆的鸟鸣声,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一幅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的春景图,学生静静地聆听,美美地思考着,诗中的描写伴随着学生的视听所得,与他们在生活中曾经看到的春天的美景都联系在一起,很自然地产生审美意象。从他们发亮的眼睛,微笑的脸庞上,我觉得孩子们沉浸在美的场景中。在移情的作用下,伴随着审美愉悦,他们的心灵无拘无束,他们的表达就是一句句独特的诗句:“一声鸟鸣,把厚厚的冰雪唱融了”、“一声鸟鸣,把冬眠的青蛙叫醒了”、“一声鸟鸣,把哗哗的河水逗笑了”…… 美的场景由于它的可感知性、愉悦性,使学生沉浸其中以至于“物我两忘”,此时思维在笼罩着美感的情境中自由驰骋,处于积极的最佳状态,极力想超越经验的世界,并在对美的追求的驱动下,随着想象展开,潜在的创造力得到开发。 3.拓宽美的空间,引发创造的契机 没有思维就没有创新可言,思维迸发出来的最灿烂、最具价值的火花就是创新。这种思维并非传统意义上一味注重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的逻辑思维,并非追求统一答案的定向思维。要“导引儿童能主动地在自由宽阔的思维空

文档评论(0)

xxj165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4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