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月球车来了-科学网—博客
月球车首次亮相工博会(图)
2013年11月05日07:15??
?
?来源: HYPERLINK /rmrb/html/2013-11/05/nw.D110000renmrb7-01.htm \t _blank 人民网-人民日报???? HYPERLINK /GB/123231/365208/index.html \t _blank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月球车亮相
2013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将于11月5日至9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共设置九大专业展,展位总数达到7678个,规模创历届之最。不仅“神十返回舱”首次公开展出,由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研制的“月面巡视探测器原理样机”(俗称“月球车”)也首次亮相工博会。
图为“月球车”在工博会展台上。
月球车来了:将实现自动导航和选择路线
2013年10月17日01:17????
来源: HYPERLINK /http_/kjrb/html/2013-10/17/content_228559.htm?div=-1 \t _blank 科技日报???? HYPERLINK /GB/123231/365208/index.html \t _blank 手机看新闻
“玉兔号”“揽月号”“追梦号”“复兴号”“龙腾号”……目前,为我国首台月球车起名的活动正在火热进行,已有超百万网友参与其中。
嫦娥三号任务计划于今年12月实施,实现我国航天器第一次在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探测。备受外界瞩目的我国自主研制月球车,将首次实现与月球的零距离接触。
据了解,月球表面巡视的3个月中,月球车将依靠各种先进设备对月表进行三维光学成像、红外光谱分析,开展月壤厚度和结构的科学探测,对月表物质主要元素进行现场分析。它传回来的数据,将帮助人们更直接、更准确地了解神秘的月亮。
核心关注
我国月球车140公斤寿命3个月
“月球软着陆器通过反推火箭缓冲,在月面上徐徐降落,舱门打开,自动弹出斜梯。月球车缓舒展开蜷缩的身体,调整好姿态,走出舱门,滑下斜梯,开始漫步月球……”被誉为“嫦娥之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曾这样描述中国月球车将来登临月球的场景。
将随嫦娥三号探月的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台月球车为三轴六轮结构,设计质量140公斤,寿命为3个月,可在月球上3公里范围内连续行走10公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所丁希仑教授表示,在月球上它将实现自动导航和选择路线,自动拐弯、爬坡、避障等功能,然后自己或经着陆器把数据传输回地球。
测月雷达将首次实测月壤月岩
头顶定向天线,脚踩“风火轮”,两侧伸出太阳能帆板,身后“背着”导航及全景相机,“肚子”里还装着红外成像光谱仪、避障相机、机械臂、激光点阵器……
虽被称为月球车,但实际上它是一个“小型化、低功耗、高集成”的探月机器人。
丁希仑说,我国月球车底部安装有一台测月雷达,将在国际上首次实测1到30米深的月壤厚度以及1到3000米深度的月壳岩石结构。 此外它还有一条机械臂,能在月壤、月岩中勘探取样,供现场检测。
月球表面松软,崎岖不平,障碍物多,月球车在月面巡视时采取自主导航和地面遥控的组合模式。
探月工程副总指挥、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李本正介绍,月球车的导航相机等设备能够对月面环境和障碍进行感知和识别,然后对巡视的路径进行规划。
“包裹式睡眠”应对14天长夜考验
月球昼夜间隔大约相当于地球上的14天,昼夜温差大,白天温度高达130—150摄氏度,夜间可下降到零下160—零下180摄氏度。“长夜难熬”是月球车必须面对的考验。
为解决这一问题,技术人员为月球车设计了可以伸缩的太阳能帆板,白天发电时展开,夜晚则收起来,“正好将仪器设备包在里面”。这种“包裹式睡眠”,有助于保证仪器不会失温,保障各种仪器不被冻坏,并且有剩余电力在月球上的第二天早晨“自主醒来”,展开太阳能帆板迎接新一天的阳光。此外,白天时,帆板还可以调整角度,避免被阳光照射得太热。
对话专家
40年,月球车的“前世今生”
科技日报:月球车经历了40年的发展,有哪些技术上的飞跃?
丁希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教授):
“月球17号”探测器所搭载的“月球车1号”于1970年11月17日在月面雨海地区着陆,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地球上对发送到另外一个星球上的机器人进行远程控制。这台月球车上的装备包括一架锥形天线、一个高精度定向的螺旋天线、四台电视摄像机,以及一些用来测量月壤密度和物理、化学特征的设备。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车上所搭载的有效载荷偏少,在月面移动以远程遥控操作为主,不能自主避障行走。
40年过去了,由于材料、能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无人月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