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7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教程
* ;*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节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二)北洋军阀控制中国情况;皖系:段祺瑞(日); (三)北洋军阀统治的表现;* ;* ;* ;二、新文化运动 ;* ;* ;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陈独秀曾是毁誉相参的人物。不过他确是近代新文化运动的旗帜,被毛泽东称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在建党之初,他又是国内一代先驱的启蒙者,追溯中共的建党不能不提及陈独秀。;1921年中共召开“一大”时,正是由上海组织发起并通知各地代表到会。尽管陈独秀因事没有出席大会,只派代表参加,在缺席情况下被推举为中央书记。“一大”闭幕后,陈独秀遂回上海主持中央工作。
陈独秀投身革命后,放弃了殷实的家产。专职任党的领导后,就靠组织上每月三四十元的津贴和出版的《独秀文存》的版费维持生活,有时只有一件汗衫,一天喝两顿稀粥。; 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对中国革命日益悲观,认为红军和土地革命均无前途,于1929年又联合国际上的托洛斯基派,在党内另建取消派组织。面对这种分裂党的行动,中央开除了陈独秀的党籍。实践的检验很快证明,陈独秀的政治主张完全错误,他的组织也很快散伙,本人也被国民党抓捕。
1937 年抗战开始,陈独秀出狱后曾说想去延安,毛泽东也表示欢迎。中共中央提出了恢复党籍的两项条件,承认当年分裂党和组织托派的错误,并拥护党的路线。陈独秀则带着傲气回答:“回党工作,固我所愿;承认错误,则碍难从命。”随后又加上王明、康生等人阻挠,陈独秀最终还是未能回党。此后他蛰居四川,在贫病交迫中钻研文字学,撰述《小学识字教本》,1942年病逝于江津。;有关陈独秀的评价;毛泽东对陈独秀有客观评价 ;关于名字;李大钊生平
特录陈毅元帅悼诗,以祭国殇: 就义从容甚,大节凛不辱。人民柴市节,浩气贯长虹。
;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
1914年组织神州学会,进行反袁活动。次年反对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号召国人以“破釜沉舟之决心”誓死反抗。
1916年5月回国,任北京《晨钟报》编辑、《甲寅》日刊编辑,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 1919年支持和领导五四运动。7月参加创建少年中国学会,任《少年中国》月刊编辑主任。9、11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中国最早比较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3个组成部分的文章。
1920年3月在北京大学组织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4月与共产国际代表魏金斯基商谈建立中国共产党问题。10月成立北京共产党小组。11月建立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1年8月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京分部主任,领导北方工人运动。次年8月中共中央西湖会议后,受党的委托到上海与孙中山商谈“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之问题”。不久,在孙主盟下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 1924年1月被孙指定为国民党“一大”五人主席团成员之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6月率中共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五大”。 1925年1月26日被孙中山委派为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该委员会议决请孙中山立遗嘱。;;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 1916年初,陈独秀应当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邀请,到北京大学当了文科学长,并结识了同时被聘任职于北京大学的李大钊、鲁迅和年轻的留美博士胡适等,由此扩大了新文化运动成员的队伍。;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1904年与章炳麟等在上海创立光复会,被推为首任会长。1905年被中国同盟会本部推为上海分部创办人。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5年,曾参与办理留法勤工俭学会及组织华法教育会。1917年1月正式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曾任国民党政府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 ;;* ;* ;* ;* ;* ; ◆十月革命概况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 日),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 ;; 11月8日凌晨,冬宫被攻陷,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垮台。; ◇全俄工兵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1870.4.22—1924 .1.21; ◇至1918年3月,在全俄范围内普遍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同月3日,苏维埃政权同交战国德国在布列斯特签署了和约,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9年3月4日,列宁领导的第三国际(共产国际)在莫斯科成立。30个国家的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