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和他的“怪”乐器.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建民和他的“怪”乐器.doc

PAGE  PAGE 4 王建民和他的“怪”乐器   音乐人生      你见过用下水管做的乐器吗?你听过用呼啦圈做的笛子演奏《卡门》、用针管制成的“塞笛”吹奏《野蜂飞舞》吗?以及“月琴”、“脚踏风铃”……这些稀奇古怪的乐器有的甚至申请了国家专利。它们均出自一位道具师之手――中国杂技团道具师、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王建民。      国际顶级杂技赛事第24届法国“明日暨未来”国际杂技节上,中国杂技团表演的《翔――软钢丝》获得了比赛最高奖“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奖”。该节目的成功离不开同时获得最佳道具奖的“遥控折叠旋转软钢丝架”。这个新奇的道具不仅能把演员表演最具效果的角度展现给观众,而且扩大了展示演员动作高超技巧的空间,增加了节目难度。这个起到关键作用的完美道具,就出自王建民之手,这才是他的主业。      演奏杂家      花白头发络腮胡,猛地一看像个外国老头,这是王建民给人的第一印象。问他年龄,他笑称70多,其实,不过50出头。知道记者要来参观他的那些“怪”乐器,王建民很是兴奋。“我现在忙,只有你们来的时候才有机会亲近这些宝贝。”于是,王建民开始一个个展示,他拿起一根塑料管演奏了一曲《卡门》,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无论如何也不相信这曲《卡门》是由这根塑料笛子奏出。这件“怪”乐器是王建民把一根呼拉圈割下一截,用硬币当塞,做成的一根音色可与中上等长笛媲美的塑料笛子。王建民用下水道管做成的“环状埙笛”演奏《敖包相会》,音量是普通埙的五倍。   先表演,后介绍。从计算公式到物理原理再到制作过程,讲得详详细细。王建民在演奏时手脚并用,脚下忙活“脚踏风铃”,手上忙活“月琴”,有时甚至嘴上再加上“塞笛”。虽然上下齐开动,却十分协调,忙得不亦乐乎的王建民陶醉其中。   1953年,王建民出生于北京,后举家搬至哈尔滨。王建民从小喜欢乐器,花1毛8分钱买的笛子起初怎么也吹不响。后经人点拨,他很快入门。1968年,王建民每天都在哈尔滨火车站吹笛子,为那些上山下乡的人们送行,在当地小有名气。后来,王建民插队到黑龙江省肇源县文工团,在这一方天地,他开始学习长笛、唢呐、笙,同时自学作曲,从五线谱到音程关系,王建民一关关攻克,后来还创作了一首《乡村的赶牛道上》。   王建民用自制的口笛演奏《苗岭的早晨》,在当地的村村寨寨演过上百场,还代表县里参加地区音乐比赛。那次比赛获了奖,但让王建民记忆深刻的却是他的那件“演出服”。“当时没有演出服,团里好不容易给我借来一件黑西服,但却没有白衬衣。我就用白纸自制,折出领子,剪出前片,然后用别针固定,还真是骗过了好多人的眼睛,大家都议论我的白衬衣又新又白,只有我自己紧张的不敢乱动,生怕露馅”。   后来,回到哈尔滨的王建民又吹起了萨克斯,同时是好几个乐队的主力。“我总是即兴吹奏,因为学过作曲,所以总是能吹出新意。”当年那只二手的萨克斯,到现在还一直跟随着王建民。      “非典”因缘      从演奏员到道具师,王建民也说不清楚怎么就转了行。“可能是在剧团的时候,总看别人做舞美、做道具,自己也有了点想法,设计过一些能动能响的道具,为节目增色不少。”干起道具师,王建民一发不可收拾。他不仅设计道具,并且总是改革创新。别人认为不可能实现的想法,在他手里总能实现。就这样,道具研制、创新占据了他的大部分时间,乐器被他一一放下。1994年,王建民回到了北京,任职于中国杂技团。十几年间,王建民改革创新了杂技、马戏、魔术等方面的道具、器械400余件,获国家专利30多项。道具越做越出名的王建民已经没有时间摆弄乐器。   天性使然,王建民自己组装半导体、照相机,凡是动脑筋的活儿,他都感兴趣。同事们都说他是“奇才”。“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出”,是对王建民最贴切的形容。   2003年的“非典”,王建民找到了新乐趣。“我那时候是疑似病例,哪也不能去,就在家待着。闲的无聊,我就把家里现有的材料拿出来鼓捣。每做好一样,自己就反复试奏,最后一共折腾出十几种奇形怪状的乐器,完全可以组成一个乐队。”之后,王建民将其中的四五种乐器进一步改进,最终还为这些乐器写了配器和伴奏。   对于这些“怪乐器”,王建民并不急于推广。王建民有一句话:“不求第一,但求唯一;不求豪华,但求绝妙。”在他看来,乐器必须独特,无可替代。他还为他的“怪”乐器创作过一首《古镜重磨》,“要让乐曲领着乐器走,这样大家才会逐渐认可、喜欢这个新成员”。   王建民一直想???这些“怪”乐器组一个乐队,无奈没时间。“估计只能等到退休之后了”。   王建民虽然天天跟道具打交道,却对音乐,尤其是现代派作品非常关注。“音乐在我的设计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毕竟,我是从音乐起步的”。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