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留下问号,不留下疑惑.doc
PAGE
PAGE 6
留下问号,不留下疑惑
前不久,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了2005年度全球亿万富翁榜,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虽然财产略微缩水,但仍以465亿美元的身价连续第11年蝉联全球最富。而瑞典家具巨头、“宜家”创始人英瓦尔?坎普拉德以230亿美元身价排名第六。这则消息也为2004年的一桩新闻“公案”画上一个句号。
2004年4月初,瑞典《商业周刊》率先报道了“全球首富易主”的消息,报道称:由于美元汇率下降,瑞典宜家公司创始人英瓦尔?坎普拉德以4000亿瑞典克朗(约合530亿美元)的个人资产将盖茨挤下世界首富的宝座。这条消息很快被路透社等多家媒体引用。然而,两天后宜家公司发言人表示,从1982年开始,英瓦尔?坎普拉德已经不是宜家公司的所有者,因此以宜家集团的总资产来计算他的个人财富是没有依据的。这则声明,让“全球首富易主”的消息变得扑朔迷离。
瑞典《商业周刊》发布独家消息,这是一个新闻事实,但该周刊不是富豪榜的权威发布机构,其发布的内容,在权威性上打了折扣,真实性有待商榷。这就把时事编辑逼到两难境地:不发吧,扣下具有一定轰动效应的稿件,漏稿的责任担不起;发吧,处理不当的话,别人制造的假新闻,日后其恶劣影响却要我们承担。目前,国内许多媒体在编发这样的“一家之言”时,常会在标题上打个“问号”,表示一定程度的质疑。在报道之初,这样的“问号”往往难有明确答案,我们姑且将这样的新闻称为“问号新闻”。
如何看待和处理这样的“问号新闻”,的确很考验时事编辑的经验和智慧。
“问号新闻”的由来
近年来,媒体上“问号新闻”越来越多,有这样一些背景:一方面,随着世界范围网络传播的加快和新闻竞争的加剧,新闻信息的来源多元化了;另一方面,信息的不对称性依旧存在,媒体在一定时间内很难把握事情的全部真相,两者的矛盾是在加剧而不是缓和。许多“一家之言”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权威证实,但是不及时报道,公众就无从了解各方的信息和反应,国内媒体出于公平、公正、公开和时效的考量,大多以质疑的态度加以报道,“问号新闻”就这样频频出现在报纸版面上。
事实上,每一条“问号新闻”之所以带问号,都会有其独特的原因与背景。2005年3月初,英查尔斯王储即将举行的婚礼庆典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查尔斯婚礼没有电视转播?”“英国民众可出席王储婚礼?”等新闻相继出炉,因为王室发言人保持沉默,而只是一两个“不愿透露身份的王室成员”私下透露,加之此事又在不断变化中,此类“预告”新闻就难逃“问号”阴影;3月中旬,车臣匪首马斯哈托夫死亡,各方透露他的具体死因消息竟有五六种之多,可能涉及军事秘密,俄军方没有迅速澄清,这样的“多版本式”新闻也就只能带上问号……
因此,笔者认为,“问号新闻”是信息不对称的产物,这点对国际新闻而言显得更为突出。大多数情况下,国内媒体时事编辑有质疑的能力,却缺乏求证的手段;而许多“问号新闻”中虽有一些不确定的地方,但对读者而言依然存在大量的有效信息,为他们所关注,对他们了解世界有帮助,媒体不能无视受众的这种需要,如果将“问号新闻”一概斥为假新闻,无疑是否定了客观上存在的疑团与争论,犯了因噎废食的错误。
总之,“问号新闻”不能等同于假新闻,在新闻信息的不对称性得不到根本改善的今天,在特定时刻,“问号新闻”是新闻事实恰如其分的反映,是媒体实现新闻真实性和时效性统一的应对之举。对于“问号新闻”,我们需要正视,而不是回避。恰当地处理“问号新闻”,积极地解开“新闻问号”。
“问号新闻”的处理原则
一、坚持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原则,既不能将假新闻当“问号新闻”处理,也不能对“问号新闻”的疑点视而不见,为求轰动武断冒进。现在媒体上许多假新闻之所以得以出笼并迅速传播,就是因为一些媒体片面追求轰动效应,新闻基本事实都不加核实,加个“问号”抛出去,“卖点”有了自己还不担责任,左右逢源。这种主观上的放纵,让假新闻以“问号新闻”的面目出现,客观上为假新闻的传播推波助澜,也让“问号新闻”背上了不应有的坏名声,这对读者和媒体自身都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另外,如果国内媒体在报道国际新闻时全凭“拿来主义”,失去独立精神,对存在疑点的观点、论述偏听偏信或妄加判断,也是十分危险的,很可能会误导读者。
二、充分发挥记者、编辑的能动性,多角度、多信源核实查证,尽量为受众拉直“问号”。对其他媒体,甚至是国外媒体的新闻表示一定程度的质疑,已是在发挥能动性,体现了独立媒体的责任感,但我们能做的应该更多――记者、编辑能够借助其他信源渠道进一步核实查证的,应该积极核实,尽量不给受众留下问号。根据自身经验能科学地给出倾向性判断的,就应该清晰这种判断,而不是模糊这种判断。一篇纠偏正错的新闻、预测准确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