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老子的理想社会.doc
PAGE
PAGE 5
老子的理想社会
人类社会早期,生存环境非常艰苦,人们长期处于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之中,饱受人世的艰辛与避世的艰苦,于是幻想美好的世界,寄托自己的迫切愿望。如《诗经?硕鼠》中的“乐土”,《礼记?礼运》中“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等,但这种理想只能存在于主观世界之中。正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励着人们不断创造,不断改变生存境遇。历史上一般将老子“小国寡民”作为复古反文明的消极思想而加以批判。如果对老子理想国提出的原由和他的理想世界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它具有积极的内涵,进一步展示老子思想的特质,同时也留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老子的理想世界是基于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反叛与背离提出的。从批判现实、“法自然”的高度建构了理想国。老子认为天道与人道不同。“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老子》第77章)只有圣人才能推行大道,才能出现有道之世。老子以“有道”作为评判社会合理性的标准,理想国实际是从“无道”到“有道”,从“有为”到“无为”的结果,是无为不争的运用。但人类社会的发展则出现了合道、失道、失德、失仁、失义等不断倒退的阶段,是逐步背离道的状态。人道违背天道而行决定了现实社会处于不公平的无道的状态,现实的一切混乱都是违背道而导致的必然现象。礼仪法制都是外在强制的力量,过分的制度文明实际背离了人的自然淳朴的本性。礼仪制度越繁多越是束缚人性,以致造成百姓生活的种种困顿。社会历史应顺乎人性的需求而行,应超越现实的不合理的社会政治制度。
老子的理想国也是他激烈反战息兵思想的体现。老子所处的春秋末年,正是诸侯国的混战时期,杀伐无度的战争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破坏。在无休止的穷兵黩武的战争中,直接和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广大百姓。老子向往和平,其反战是基于对生命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百姓的利益,反映了民众的心声。“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第46章),真正有道社会是不存在战争的。
老子的政治理想是主张无为而治,他力倡圣人治国。无为而治是一个总原则,具体有很多的内涵。如何有效地治理社会呢?老子反对运用暴力统治机构,而是提出了一种约束机制,即按契调和上下之间关系的方式。“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第79章)老子进一步认为理想的社会没有君臣贵贱之分,只有和睦共存。老子对理想社会的描述认为虽有君主的存在,但仅是存在而已。《老子》第17章:“太上,不(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真正的统治者不是高高在上随意地发号施令,而是让百姓随性地生活。老子还强调治国者应具备一定的品德:“无为”是行为方式的总称,其具体表现因情况而不同,如无私、无心、不争、不恃、不欲等,是针对现实社会统治者的过多的有为而提出的。“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老子》第49章)圣人是善于为百姓利益着想与行事的,没有个人的私心杂念,是真正的大公无私。并且由自然之道,得出统治者的行为原则:“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老子》第78章)
《老子》提出了理想社会生活的模式:“小国寡民”。“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80章)这里透露出很多信息。作为史官,老子对社会的兴衰成败有着深刻的洞察和更为清醒的认识。只有合乎道、合乎人性的社会才是真正理想的社会。这是对现实的反思而得出的,是合乎“道”的。老子反对战争和仁义礼法,是针对现实社会的作为而言的。他并非绝对地反对物质文明,也并非完全摒弃文明成果,而是看到了文明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不合理的负面效果。老子看不到社会进程中进步的一面,争夺与剥削等是历史发展中人类必然要付出的代价。他认为在聪明、机巧、智慧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虚伪、欺诈和争斗,实际上,老子主要是反对智巧的滥用。武器与器皿是人们争夺的工具与对象,当社会回归质朴时,这些东西便失去了用武之地。但老子对它们并非简单的抛弃,而是主张存而不用,保存文明成果,以防不时之需,强调这些器械不应扰乱人们正常的生活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