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大学语文》知识要点2015-16学年第1学期20151222解析.doc

《大学语文》知识要点2015-16学年第1学期20151222解析.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15 《大学语文》知识学习要点 第一讲:《诗经》选讲及相关知识 一、诗经的地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因此,时间能够也称为“诗三百”。 二、诗经的内容:《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 (一) “风”—风土之曲,即民间歌谣。 (二)“雅”—是“正”的意思,乃王畿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三)“颂”—是“庙堂之音”,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 (四)关于“赋、比、兴”手法: 1、“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其实就是比喻。它通过具形具色的事物比所要写的事物,使之形象、生动、具体。 2、“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分起兴和寄托两种:先写一个事物(如写景)用来引起某种思想感情,放在开头,具有发端的作用,就是起兴;用这个事物寄托某种思想感情,便是寄托。兴在表现上比“比”更曲折幽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更为深远,耐人回味。在诗经传统中常常是兴中有比,比中有兴,二者合而为一。 3、“赋”——是铺陈其事,对事物直接陈述,不用比喻。 古代诗歌的表现多用形象思维,所以赋比兴手法最为常见。 三、《诗经》作品赏析: 《关雎》赏析: 1、《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 2、《论语》中多次提到《诗》(即《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孔子及其儒学看来,《关雎》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 3、《毛诗序》云:“关雎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这里牵涉到中国古代的一种伦理思想: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关雎》的人伦典范意义,使之列为“《风》之始”。 关于《蒹葭》: 一、《蒹葭》的意象与意境: 1、意象朦胧:蒹葭、白露;河水:奔腾向前 流注不止 伊人:在水一方 宛在水中央…… 诗人:溯洄 溯游 2、意境空灵:缘景生情,情景相生,意到境成。清寥空灵的深秋之境与惆怅迷茫的怀人之思,浑然无间。 二、《蒹葭》比兴手法的运用:三章开篇皆是比兴,渲染出三幅深秋之晨河畔不同的时间背景,状诗人等待伊人,时移不至,心愈迫切,心情如画。 三、《蒹葭》节奏旋律的考究:全诗回环复沓,往复歌咏,凄婉动人,细细吟哦,余音袅袅。 四、《蒹葭》的多重主旨: (一)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二)《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都可以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五、《蒹葭》中“重章叠句”的变现手法及其运用: (一)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二)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三)重章叠句,层层推进,这是《诗经》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它能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四)诗中还巧妙的运用了如“苍苍”,“、凄凄”,使全文声情兼备,意蕴深刻。 六、《诗经》中重章叠句手法的作用: (一)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 (二)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 (三)相同、相似的句子前后呼应地重叠。常常可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