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本乡本土的名人故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讲述本乡本土的名人故事.doc

讲述本乡本土的名人故事   1994年1月《海宁日报》复刊,每周出一个副刊,一个整版。我们给副刊取名“海宁潮”,是因为海宁处于钱塘江北岸,钱塘大潮在这里形成最美的“一线潮”。有了这么一个“本土化”的名字,毋庸置疑,这个副刊所反映的内容也应该是“本土化”的。提到本土化,我们马上想到海宁最有代表性的人文资源―――潮文化、灯文化和名人文化。在讨论专版设计方案时,我们认为,这三大文化是海宁的“独家”资源,且富有乡土色彩,应该成为《海宁日报》副刊的主要色彩。      开掘本土的名人文化资源      俗话说“南方甜,北方咸,又麻又辣属四川”,我们将副刊“海宁潮”烹调成什么味儿带给读者呢?笔者考虑:海宁地灵人杰,从唐代到现代,孕育了诗人顾况、女词人朱淑真、戏曲家陈与郊、史学家谈迁、诗人查慎行、数学家李善兰、国学大师王国维、诗人徐志摩和穆旦、武侠小说家金庸……屈指算来,有名有姓的名人当在200位以上,有的还是有着世界性影响的一流人物呢!这是一份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因为本土的名人最富“乡土味”,当地老百姓对此有一种自然的亲和力。我们何不借助名人文化,依靠浓烈的乡土气息,让广大读者品出地方小报的一种文化味道来呢?就这样,“海宁潮”新鲜出炉,率先推出的是由通讯员和本报记者合写的长篇专访《金庸的昨天和今天》,从此本土名流成为我们紧追不舍的“明星”。   讲述名人故事,怎么讲?一周一个专题,哪来那么多的故事可以填充版面?而且一下子能找来那么多的文化人给我们写稿吗?在筹划新栏目方案时,这两大问题使编辑无法回避。“我们能不能采取一种‘反传统’的手法?”笔者至今清楚地记得当时总编辑这句话的含义:既然在副刊初创阶段,不能迅速集结一大批专栏作家,不如主动出击,让编者充当记者走近文化人,听他们讲述名人故事。这个“采编合一”的做法既利于编者接触实际、拓展思路,又便于被访名人与编者面对面交流,及时提供和挖掘新的题材。   在六年多的时间里,笔者成了“两栖人”,出门是一线记者,游走在名人间,采写专访和随笔;进门是后方编辑,是“海宁潮”的主持人,将采访所得的零星线索编织起通讯网,邀约亲历者、知情人撰稿,组织版面或者筹划下一步的采访。   一番尝试,我们惊奇地发现,名人文化好似一条乡间小溪,潺潺流水怎么也淌不尽。历代海宁名人生于斯、长于斯,在这里留下的一个个脚印,街坊村间流传的一个个佳话,还有一方古匾、一册日记、一把座椅、一架旧式打字机……皆有鲜为人知的故事。我们打出的“乡土牌”被众多读者认知以后,稿源丰富了,黄源、陈子善、韩石山、陈从周、殷白、田方、蒋启霆、张海鳌等学者、社会名流,纷纷给我们撰稿。还有王国维、金庸、徐志摩、陈学昭等名人之后,也来信来稿和来访。我们为此陆续开设了“名人与海宁潮”、“名人与硖石灯彩”、“名人与老照片”等专栏,引出了一串串的名人故事。我们先前对于稿源的担忧全没了。   在那段时间里,访问、写信、约稿、编稿,似乎成为笔者每天的“必修课”,因此有了与金庸、钱君??、查济民等名人的合影。如今,笔者保存着一大摞名人名家的信笺,有金庸、钱君??、臧克家的亲笔信,有王国维儿孙、金庸弟妹、徐志摩儿子、秋瑾之孙的来信,不少还是从海峡彼岸、大洋彼岸寄过来的呢!      徘徊在名人故居      海宁名人多,名人故居也多。“爱屋及乌”,讲述名人故事,相关的老屋和小楼常常让我们留连忘返。走进名人故居,我们发现,名人虽然离去了,他的精神因为故居这一遗物而得到长存。后人如果要追寻名人的成长足迹,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故居就是活生生的参照物。一草一木皆有情绪,一物一品蕴藏着动人的故事。   王国维故居修复,他的儿女、孙儿女来了,我们追踪而至,告诉读者“王国维的后裔今何在”;他的女儿王东明从台湾来,带来一尊王国维的半身铜像,我们以此为缘由,向读者诉说王氏后裔的隔海相思。金庸回乡探亲访友,我们跟随其后,向读者讲述“金庸与他的小学老师”、“金庸与母校”、“金大侠快乐回家”等新鲜故事;金庸旧居重新开放时,一篇《金庸与徐志摩是一对表兄弟》先后被国内20多家报刊转载,一篇《金庸和他的两位母亲》传到金庸手里后刊登在《香港商报》上,先后被两位作家引入描写金庸的纪实作品中。钱君??艺术馆开馆,钱老夫妇前来剪彩,我们登门采访。张宗祥的女儿带着父亲的遗物来了,我们在“铁如意馆”里见面交谈。   1999年秋天,海峡两岸携手拍摄诗人徐志摩的故事,20集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刚封镜,有一天,主管文化工作的副市长向笔者打听:“剧组在哪里?能不能邀请他们到海宁来?”几天后,笔者与徐志摩的扮演者黄磊联系上了,寄去了“海宁潮”刊登的文章,邀请他们来“硖石老家”看看。不久,黄磊、刘若英、伊能静、周迅等剧中主角结伴而来。笔者随他们走进徐志摩故居,“海宁潮”连续三天以整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