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析《卫风.淇奥》中的君子形象及“竹”意象.doc
试析《卫风.淇奥》中的君子形象及“竹”意象
《诗经》中的《淇奥》篇,《毛诗序》称“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人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其实,对于这首时间、地点、人物都无明确指示的诗来说,卫武公只是一种宽泛形象下被选取的特例,我们更应关注的也许是这种被泛指的君子形象所反映出的周代社会价值取向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本文结合传统阐释和现代注解,梳理了诗中描写的对象。即在注经的过程中不断强化或有所流变的君子形象,以及竹的意象如何开始影响传统文人的审美和人生价值观。
一、诗歌描写的人物对象、刻画的君子形象及其影响
此诗的描写对象是卫武公,今人多泛指为有才华品德的君子。
以现代的视角来看,单纯从诗中无法确定其所指人物为谁,但为什么古时无数的注经者都要默认单指卫武公呢?而卫武公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卫武公虽然杀兄自立,但由《诗》至史,多对其政治成就持称颂的态度,如《国语》称其“耄而咨儆于朝,受戒不怠”。《史记》说他“修康叔之政,百姓和集。犬戎杀周幽王,武公将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三国魏徐干《中论?虚道篇》记载:“昔卫武公年过九十,犹夙夜不怠,思闻训道。命其群臣日:‘无谓我耄而舍我,必朝夕交戒。’又作《抑》诗以自儆也。卫人诵其德,为赋《淇奥》。”又因卫武公善写诗,据说《大雅?抑》和《小雅?宾之初筵》出自他的手笔,故文采斐然也并非虚誉。卫武公初年篡弑,晚修德行,一转念间,成其英名,世人对他是否当得起这千古盛名也存了宽容之心。人物会逝去,但功业不朽;吟诵的对象会被遗忘,但文采风流俱在。
《淇奥》对君子形象的刻画,是通过一系列的兴和比开始的。全诗分为三章,每一章又分为三层,第一层均以淇水岸边的绿竹起兴,从“猗猗”“青青”到“如箦”,描绘了它的成长过程。第二层则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描写君子的文采才华,比喻他研究学问和陶冶品行的精益求精;以“充耳?L莹,会弁如星”描写其冠服仪表;以“如金如锡,如圭如璧”称颂道德之成。第三层才是正面描写并直抒倾慕之胸臆,“瑟兮倜兮,赫兮?I兮”言其德容缜密庄严,心胸坦白宽广,“宽兮绰兮,猗重较兮”言其从容宽柔,风姿温和。“善戏谑兮,不为虐兮”写其幽默风趣而不失大体,进退得宜。
与《硕人》、《甘棠》、《君子偕老》中描写的人物形象相比,《淇奥》中的君子更着重于其内质之美及其外显,强调沉潜涵养、切磋磨砺的功夫,也难怪《论语》中记载:子贡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日:“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日;“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而《大学》中更是将它上升到了极高的地位:“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佃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这一段话也成为了历代解释者的标准和儒家君子修身的要道。
二、“竹”意象的发展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淇奥》以绿竹起兴,然后以金、玉、石为比。金锡表现贵族君子的“锻炼之精纯”,圭璧则“言其生质之温润宽宏裕也”(朱熹《诗集传》)。玉在古人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君子与玉的关系,前人也多有论述。本文则主要分析“竹”这一意象。虽然“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寄寓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与审美理想,几乎可以说是涵盖了中国古代传统人格的整个结构,但与“玉”相比,“竹”象征意义的广泛流行则经历了比较长的时期。
在《诗经》中,关于竹的记载很少,除“?G?G竹竿,以钓于淇”(《竹竿》)之类直接点明的例子外,用来起兴的只见于《淇奥》,仅此一例,且注释史上还颇有争议。
绿竹在古时有三种解释,其一,“绿”又写作“?”,是两种草名。《毛传》:“绿,王刍也。竹,?q竹也。”孔疏以《诗经?采绿》的“终朝采绿”证“绿与竹别草”。清人解诗多用此说,如马瑞辰、王先谦。其二,“一物二名”(李巡),是一种草,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亦称:“绿竹,一草名,其茎叶似竹青,绿色,高数尺,今淇澳傍生此,人谓此为绿竹。”此说后人采用甚少。其三,解释为绿色的竹子,朱熹《诗集传》:“绿,色也。淇上多竹,汉世犹然,所谓淇园之竹是也。”淇卫之地乃黄河流域,比今时温暖湿润,以产竹著称。“淇园之竹”一说来自《汉书?沟洫志》:“上乃使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河,……下淇园之竹以为楗。”另《后汉书?寇恂传》:“光武于是复北征燕代,恂移书郡县,讲兵肄射,伐淇园之竹,为矢百馀万。”宋人解诗多用此说,如“淇上多竹,君子平居,所以自修者亦至矣”(苏辙《诗经集传》);“淇多美竹,汉书所谓淇园之竹是也”(范处义《诗补传》)。当然,现在的黄河流域已难见竹类,这与气候变迁有关,如竺可桢先生所指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