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起源与特质——创生与融合的文明.docVIP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特质——创生与融合的文明.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特质——创生与融合的文明.doc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特质——创生与融合的文明 摘 要:文化是人文地理环境的产物,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必然具有不同的文明生发模式。 中国 由于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环境,不仅为农业提供了长足 发展 的条件,而且为文明的创生与发展提供了保护,从而创造了与西方的贸易、掠夺、殖民三位一体的文明发展模式迥然不同的农耕、兼并、融合三位一体的独特文明发展模式。 关键词:人文地理环境;农业长足发展的条件; 自然 和小农 经济 ;创生与融合 中图分类号: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06(2005)01-0000-08 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环境 “世界屋脊”与海平面的巨大落差,使中国的自然环境变得十分复杂:在气候上,纵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几乎包括了各种气候类型,从而构成一个以温带为主、十分有利于农耕文明长足发展的大环境。而且,正如美国 历史 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说:“土壤与气候结合得很好。每年天气暖和的几个月里,季风雨降临,使农作物能一年两熟;这种情况与中东和欧洲迥然不同。”[[i]](P67)“适应农作物生长的夏季几个月里,季风给东南亚大部分地区带来了充足的雨水,而在欧洲,雨水多半集中在草木不生的冬季几个月里。”[[ii]](P323-324)其实,这种情况不仅是中东和欧洲,就连美国、印度等国家也无法比拟。美国公理会传教士明恩溥就说过:“在中国,冷热的交替并不像我们伟大的共和国所看到的那样毫无 规律 、无法预测、变幻不定,而是平稳、井然有序的……中国人的日历把二十四时节的其中一个定为‘霜降’。几年前,霜降是十月二十三日。那一年,直到十月二十二日,都一直无霜,恰好在二十三日的凌晨,大地辅上了一层白霜……从未看到过有超过他们历书上所确定的日期三天的反常情况。”[[iii]](P216-217)印度的农业则全依赖季风的正常与否,“每当季风推迟,就会给印度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只要这类现象连续重复二、三年,那就是一场饥荒”[[iv]](P53)。 在地形上,中华大地则从西往东倾斜,形成从西北的青藏高原、中部的丘陵地带到东南沿海平原,落差世界第一的三级台阶式、极为丰富而又复杂的地貌,更有众多江河湖泊所构成的水系穿插其间,因此,尽管中国的可耕地仅占全部领土面积的10%左右(领土面积略小于中国的美国,可耕地高达40%),却具有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极其丰富多样的自然风貌和自然资源。就农业资源而言,农作物品种的丰富多样也是世界第一,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农产品的世界博物馆。相形之下,西方的农作物品种就相当单一,正如布罗代尔所说:“小麦、面粉、面包三位一体,贯穿整个欧洲历史,对当时的人来说,活着,‘那就是啃面包’……面包价格‘上涨’会牵动一切,掀起轩然大波。伦敦、巴黎或那不勒斯,莫不如此。”[4](P165)而在中国,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十分丰富,任何一种主食农产品歉收,都只能造成局部的 影响 ,从不会因此引起轩然大波。 在人口上,中国从远古到秦,才发展到2 000万~3 000万之间,至汉以降的近1400年间,虽然在唐代安史之乱前的755年,达到过8 000万~9 000万的高峰,北宋后期(11世纪)也曾达到1亿,但皆是昙花一现,总的来说,一直在5 000万~6 000万左右徘徊,直至明代后期(17世纪初)才突破2亿大关。就是说,尽管中国始终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但之于地大物博,直到近代之前,人口却并不“众多”,并且始终没有形成过西方国家的那种必须向外扩张的人口压力。虽然在中国的历史上,天灾人祸不断[1],但正如歌词所唱:“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广阔的发展空间给予灾民以足够的回旋余地,无论是人口压力还是资源枯竭的 问题 ,都可以通过杀婴、移民、流民、就食、游民、戍边、罪犯流放……直至周期性的造反起义和改朝换代,以及开荒、围湖、修梯田、发展间种、引进高产作物等多种方式加以缓解和消化。所以,正如葛剑雄所说:“中国本身的人口压力从来没有成为向外扩张的原因,也不是开拓疆土的动力”,即或中国的人口“增加到上世纪的4亿多,但都是依靠本国生产的食物供养的,从未产生过向境外寻求生存条件的企图,因而中国的人口数量从来没有构成对外部世界的威胁”。[[v]] 就人文环境而言,中国——这个面积比西方(主要是西亚、西欧和南欧)的总和大得多的广大地域,却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之中,与西方那种四通八达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照。正是这一“举世无双”的人文地理条件,不仅使中国的文化与文明得以独立自主地创生,并且在基本上没有受到异质文化摧残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地生发出一套独特的生存发展模式——即与西方的贸易、掠夺、殖民三位一体的生存发展模式[[vi]]截然不同的农耕、兼并、融合三位一体的生存发展模式。 ----------------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