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迷失在寻常之地(外一篇).doc
迷失在寻常之地(外一篇)
我童年生活的地方是个叫“高梅”的村落,细细品味“高梅”这个名字,是我离开了高梅的时候,这时候我读了不少中外名著,有了理解力也有了想像力。我把“高梅”理解成了“古梅”,这炊烟袅袅的村落居然就有了点不食人间烟火的气息。高梅有一座“高梅殿”,道家所在,文革时破坏掉了,近年重修了“高梅殿”。高梅殿始建于元末明初,鼎盛时有高大殿宇,有房数十间。看来,“高梅”这名字出自道家,难怪透出如此清奇风格、高古气息。
现时的高梅殿规模不大。有名的古刹一般出现在祟山峻岭,这样的地形易于躲避人世混乱,不易被毁,因为它的遗世独立,仙风道骨才得以一代代发育,宫观得以一代代修建,才会出有名的道士,建魏峨的宫观,因而名山古刹总是相得益彰。而高梅殿建在平地上,极易建了被毁毁了又建,它的坐落之地太“入世”,与道家“出世”宗旨似乎相悖,但道家精神却借助那么一个绝妙的名字――高梅,对我这样半醉半醒的?懂世人有所点悟。
我迷恋我的出生地,但我更迷恋“高梅”这个地名,我喜欢它在炊烟袅袅处播散的超然气息,虽然,高梅无人植梅。
太湖边的一次随意踏青,我邂逅了“蓼峨山”,山顶竖着一块碑,碑上写着它的名字。一个小山头,竟一下把我拽到《诗经》这座文学殿堂,《诗经?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是说父母之恩海一样深,难以报答,“孝”成为华夏民族传统美德,蓼峨山的主题,就是一个“孝”字!有关蓼峨山的得名,有段动人的故事,这时,你得把目光投向山脚下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孝子寺”。
有关蓼峨山,我朋友写过一篇美文,下面这个故事,是那位朋友挖掘的史料:据说,王裒之父被司马昭所杀,王裒“终身不仕,立屋墓侧,旦夕至墓前跪拜,辄悲啼欲绝。”“读书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为之废读《蓼莪》。”另一传说,王裒之母生前最惧雷声,每到雨夜打雷,王裒必到墓前安慰,二十四孝之十六即为“闻雷泣墓”。王裒之墓原在蓼莪寺旁,现已无处可寻。
春天踏青我常去蓼峨山。后来有了我前文所写的蓼峨山“龙葬工程”,召集浩浩荡荡的现代孝子,这龙葬工程本来倒与这小山主题吻合。后因种种原因龙葬工程成了烂尾工程,蓼峨山给人的一份陶然心情,现在则添了一份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
对于这片土地,之所以我在,我就一定与它有缘,比如高梅,它成了我的出生地,缘份一定颇深,童年的我生活在?懂里,解开它里面深藏的奥秘,用了我许多许多的年月;至于蓼峨山,第一眼看到那块碑,我就好像看到了一个前世已经熟悉的容颜。高梅,一种精神、一种意境,需要点功力你才能将它参悟;蓼峨,来自典雅的文学殿堂,爱文学的人可以来朝圣,教育后代继承孝道也可到这里缅怀……我们身边还有多少这样我们熟悉不过但名不见经传的土地?细细端详脚下那块土地,发现它寻常中的不寻常,或许你心中的感动不会亚于游历名山大川。
与一片土地,就像与一个人一样,我们都有深深浅浅的缘分。
我发现自己特别容易迷恋一个地名,解读一个地名,我感觉就像在读一本方志,认识一个地方的美,从解读它的名字开始。但对于大多数百姓,一个地名,只是几个音节而已,他们并不在意这几个音节里面深藏什么,他们只关心自己简单的生活。简单自有简单的生动处,我们到西部旅行的时候常碰到类似这样的地名:三棵树、五条沟……我们这里也有这样的地名:竖扁担河、横扁担河……与“高梅”“蓼峨”这样意韵深远的地名完全不同,它们简单直白,一看就知道是老百姓随口叫的,约定俗成就成了地名,记录的是原生态,那怕现在已经建成了一个镇、一座城,我们也知道最初的居民到达这儿的时候,它只是三棵树、五条沟;那怕有天我们一高兴,把横扁担河竖起来了,把竖扁担河横起来了,只要地名不改,我们的后代就永远会知道最初的时候,那条幽幽的小河是如何在这里流过。
有些地名会很醒目地标示在公路边,汽车从这些地名前掠过,我常常会被一些地名感动,就有了这样的冲动,想去找这片土地上最老的老人,听他聊一生的经历,顺便,我就会知道有关这片土地最美丽的传说。
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