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生长在乡村的鸟儿们.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那些生长在乡村的鸟儿们.doc

那些生长在乡村的鸟儿们   鸟儿们的一天,总是这样开始的:东方既白,看到一丝光亮透进门来,它们就起床了。一个一个从树上、房檐、墙洞里探出头来,先做伸展运动,再做跳跃运动,然后开始每天必修的功课――吊着嗓子练唱,乡村就是被这些小精灵们吵醒的。于是,朦胧的山野,轻轻抖落一袭夜衣,欣欣然睁开睡眼;杨、柳、榆、槐,这些乡村的守望者,被风柔软的手摇醒后,打了个激灵:村子里的门扉一开,下地的农人便带着农具,步上田埂,把刚刚醒过来的村庄甩在了身后。先前还在沉寂中的村子,一个激灵就苏醒了。   麻雀们起了个大早,因为拮据的生活容不得它们有丝毫的偷懒。显然,它们是鸟类的平民阶层,是黄土旮旯的土著居民。麻雀生就了一副土生土长的容貌,根本不能靠长相挣得一口饭吃:没有嘹亮的歌喉,也就无法唱出悦耳动听的乐曲,有一副嗓子,只是相互打打招呼、说说话、问候问候而已;那身躯,更是小得有点委琐,这注定了它们在争斗中常常处于劣势。一辈子穿一身土黄色的外衣,这样的形象表明,麻雀和黄土地有着割不断的联系,自打降生到这个世界,就再也没有离开过黄土地,那是它们的根啊!如果把它们一粒粒的身影散落在土地里,你会发现,那些小家伙们,和黄土地几乎没有多少区别,不加细辨,根本分不清哪是麻雀,哪是土坷垃。它们从不挑拣名山大川、雕梁画栋,连心向往之都不曾有过,倒是沟梁崖涧这些艰苦边远的地方,到处都可为家。那住房条件,一看就知道是低收入群体,至今仍然保持着先民原始的居住方式和习惯,房檐、椽缝、墙洞、崖穴,只要能避风遮雨,与家人相依相伴,就是一个舒服幸福的家,连向阳背阴这些东西都不讲究。如此看来,它们对家的理解是何等的现实和朴素啊!   和麻雀的低调不同,喜鹊,是乡村里的嬉皮士,人们习惯叫它“花喜鹊”。调皮,乐观,且有些黑色幽默。它们的生活水准,与麻雀们并无二致。只是把家安在门前的大柳树、大槐树上,采光,透风,视野开阔,再加上它们高超的造屋手艺,用树枝编织起来的巢穴,显然要比麻雀们的窝宽敞、明亮,也大气得多,居住条件首先超过了麻雀,从这一点上说,喜鹊比麻雀的心气要高,想法要多。别的暂且不论,单就它们有事没事喜欢站在人家的院墙上、房前屋后的树枝上,不厌其烦地给人报喜,就在众鸟中独领风骚。既然要做一个热心鸟,就要乐意放下众多的家务活,给自己腾出足够的闲余时间,在村子里不停地转来转去,满世界地探望、打问。一旦落在谁家门上,就做出一副令人信服的姿态,尾巴一翘一翘的,话也说得很连贯,很带劲。正因为喜鹊们喜欢享受悠闲的时光,愿意油盐酱醋地说上一通,因而它们就没有多少难肠事,尽管生活一般,有时也去人家院子的玉米桩上偷窃一把,那也是当着人们的面,嘻嘻哈哈着来,又嘻嘻哈哈着去。那股顽皮劲,直让人们哭笑不得。   燕子,是南国纤秀的女子,嫁到北方来,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家庭妇女,虽然整天围着家庭、儿女转,但它们转出了温馨,也转出了恩爱。燕子是造屋天才,把家建造得神奇而漂亮,每天打扫得干干净净。它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忙着外出找食,养育儿女是一辈子的大事啊!看着宝宝吃饱喝足之后憨憨地睡去,燕子们才站在屋檐上小憩,说一会儿悄悄话,当然,话题总离不开家庭和儿女。它们说话,跟矫健的身姿一样,灵巧流畅,语速极快,加上南方特有的口音,北方的人们听不懂,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燕子的喜爱。人们看见燕子从碧绿的田野低低地掠过,熟门熟路、准确无误地落在去年的房檐前,就像见到了自家的儿女一样高兴。   不管鸟儿们的气质、性格、脾气、情趣如何不同,但对村庄的感情却是相同的。在村子里住得久了,鸟儿们连村子的旮旮旯旯也非常熟悉,不仅那些生长小麦玉米、糜子谷子、高粱大豆的地块,都不会认错,而且从春种到秋收,它们都积极地参与了,对庄稼的出苗、拔节、抽穗、灌浆的成长过程,更是历历在目,比农民还要熟悉;去人们的家里串门,跟去自个儿的家一样随便。   乡下人明白,鸟儿从来就是村子的主人,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村子,没有鸟儿的村庄,其实是一个不健康的村庄!既然这样,那就让它们和人一样,心情舒畅地生活在村子里吧!   大运河荐自《平凉日报》 3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