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中学高3语文.pptVIP

  1.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运河中学高3语文

1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 译文: 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译文: 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译文: 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译文: 1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 译文: 16.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 译文: 17.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 译文: 18.衡揽笔而作,文不加点。 译文: 19.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译文: 20.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 译文: 运河中学高三语文周周练(六) 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回答问题。(6分) 朱仙镇木版年画诞生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被誉为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汴梁,已遍设年画作坊”。年画题材源于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每逢春节,家家户户贴年画成为风尚,以祈求人寿年丰、招财进宝、镇邪除妖。明清两代,年画作坊达300余家。年画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采用梨木雕版、中药炮制颜料、手工水色套印,千百年来,艺人们世代承袭、师徒相传,至今仍采用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近些年来,朱仙镇木版年画行业逐渐衰落,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全镇仅剩下万同、天成、曹家等7家作坊,从事木版年画的艺人越来越少,懂得雕刻、印版的艺人所剩无几,且年画题材陈旧,不能适合现代人的口味。2004年,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河南省笫一个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项目在开封启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手一件件精美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发出了“再不加紧挖掘、保护、开发,这年画鼻祖也有消亡危险”的喟叹。 朱仙镇木版年画 年画题材源于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每逢春节,家家户户贴年画成为风尚,以祈求人寿年丰、招财进宝、镇邪除妖。 千百年来,艺人们世代承袭、师徒相传,至今仍采用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近些年来,朱仙镇木版年画行业逐渐衰落,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全镇仅剩下万同、天成、曹家等7家作坊,从事木版年画的艺人越来越少,懂得雕刻、印版的艺人所剩无几,且年画题材陈旧,不能适合现代人的口味。 (1)请概括朱仙镇木板年画衰落的原因。(3分) 年画题材源于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每逢春节,家家户户贴年画成为风尚,以祈求人寿年丰、招财进宝、镇邪除妖。 年画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采用梨木雕版、中药炮制颜料、手工水色套印,千百年来,艺人们世代承袭、师徒相传,至今仍采用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 全镇仅剩下万同、天成、曹家等7家作坊,从事木版年画的艺人越来越少,懂得雕刻、印版的艺人所剩无几,且年画题材陈旧,不能适合现代人的口味。 (2)请就如何保护朱仙镇木板年画提出你的建议。(3分) 9.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初发扬子⑴寄元大校书 [唐]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⑵安得住。 【注释】(1)扬子:指扬子津,在长江北岸,近瓜州。 (2)沿洄:分别指顺流和回旋的水流。 这首诗写于韦应物离开广陵(今江苏扬州)回洛阳去的途中。元大(大是排行,其人名字已不可考)是他在广陵的朋友,诗中用“亲爱”相称,可见彼此感情颇深。所以诗人在还能望见广陵城外的树和还能听到寺庙钟声的时候,就想起要写诗寄给元大了。 前四句写离情。“凄凄去亲爱”,诗人与朋友分离,感到很悲伤。诗中以“亲爱”二字相称,可见彼此友谊很深,一旦分别,自然依依不舍。但船终于启行了,一会便飘荡在迷茫的烟雾之中,友人的身影虽已消失,诗人还不停地回望广陵城。正在这时,诗人忽然听到广陵寺庙里的钟声,从朦胧的烟树中隐隐传来,他的心情更觉难过。   接着后四句抒发感慨。诗人望着滚滚东流、一去不返的江水,禁不住感叹道:“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分别容易重逢难,这后会之期就难以预料了。  但另一方面,他又自我宽慰:“世上波上舟,沿洄安得住!”意谓自己的身世飘浮不定,有如波上的行舟,要么给流水带走,要么在风浪里打转,世事怎能由个人作主呢?末两句蕴含身世之感。   表面看来这首诗,写得平淡无奇,但细加体味,却感内蕴深厚。特别是“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两句,以景喻情,言简意深。试想:船已“泛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