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框架样本:论文
学校代码:11923 学生学号:
学士学位论文
小学生消费攀比现象的调查研究
学生姓名:
专 业:小学教育
班 级:
指导教师
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系
摘 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提供给儿童的消费经费不断增加。这时,我们有必要对儿童进行理性的消费教育,避免孩子走入攀比的行列。本文首先运用调查法对一个小学实验班学生的消费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我们可以从人情消费、学习用品以及一些高档用品等方面了解小学生的消费攀比现象。其次,探讨了小学生出现消费攀比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家庭因素、学生自身的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等。最后提出了解决小学生消费攀比现象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生; 消费攀比 ; 调查研究
目 录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目 录……………………………………………………………………………Ⅲ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过程 ……………………………………………………1
(一)问题的提出与意义…………………………………………………………1
(二)研究过程…………………………………………………………………1
二、小学生消费攀比现象面面观………………………………………………2
(一)家庭收入和零用钱方面……………………………………………………2
(二 )人情消费方面………………………………………………………………………3
(三 )学习用品方面………………………………………………………………………3
(四 )高档用品方面………………………………………………………………………4
三、改善小学生消费攀比现象的思考与建议……………………………………5
(一)思考………………………………………………………………………5
(二)建议…………………………………………………………………7
结 语……………………………………………………………………………10
参考文献……………………………………………………………………………11
致 谢………………………………………………………………………………… 12
附 录………………………………………………………………………………… 13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过程
(一)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小学生跻身于“贵族学子”行列。小学生的消费攀比现象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一种流行在小学生之间的风气。他们吃高级的食品,喝高档的饮料,穿名牌服饰,使用昂贵的手机,品牌的文具用品。从父母手里拿来的钱进行他们自己所谓的送“人情” ,并把这种消费看作是潇洒,并以此来进行攀比。
面对这种情况,本文试图从小学生消费攀比的视角进行研究。目前此方面的文章多局限于报纸上的评论,而缺少实证研究。笔者希望在本文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某实验小学实验班级消费攀比现象的调查呈现,和大家共同讨论小学生消费攀比现象出现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本文的研究对小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有一定的建设意义,同时对家长和教师正确引导小学生进行消费指明了方向。
(二)研究过程
笔者所采用的是调查问卷法。调查问卷法也称问卷法,它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选取的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调查方法。按照统一设计的有一定结构的问卷进行调查,从中提取所需要的信息。笔者选取的对象是大安市实验三小学五年一班,之所以选取城市的实验小学中的实验班级进行研究是因为这类小学相对于乡镇小学更具有代表性。乡镇没有重点的实验小学,而且学校当中又没有实验班级,同时学生们的家庭条件都是水平的,没什么高低之分,基于以上原因,笔者选择了城市的实验小学中的实验班级。笔者在研究过程前期根据所需要的信息编写调查问卷,然后进入班级让学生们无记名的答卷,最后统计数据,得出结论。笔者所调查的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是个体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1] 曹专. 小学生高消费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2[2]马桂梅. 小学生消费心理分析与对策[J]. 辽宁教育研究 , 2002[3]王巍. 儿童成长及消费行为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 2007[4] 王红丽. 我国儿童消费行为初探[J]. 价格月刊 1997 ,9.
[5] 阚功俭. 关于儿童消费结构及消费行为的调查研究[J]. 统计与咨询 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