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遗民与清初明史学.doc
明遗民与清初明史学
一
明清易代之际,面对 社会 的陵谷迁变,那些曾是明朝臣子的士大夫,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新的社会角色选择。从大的方面讲,他们要在生与死之间表明立场,不少人看到故国沦亡,家园罹难,国恨家仇,使他们举起“复明”的旗帜,奋起反抗,乃至为国捐躯,如陈子龙、黄道周、瞿式耜等,都牺牲在抗清战场,做了千秋雄鬼。也有的人吟咏着“惭无半策匡时艰,唯有微躯报主恩”、“洵知世事难争讨,愿判忠肝万古留”的绝命诗句,自尽而亡。他们都以“死”表达了对大明王朝的耿耿忠心。
更多的人则选择的是生。在清廷成为中原实际统治者的现实情况下,由明入清的人无论是否愿意,都在客观上沦为清朝的统治对象了。然而他们的 政治 立场并不一致,有的人甘为顺民,出仕新朝,做了所谓“贰臣”;有的人则坚守气节,不仕新朝,以“遗民”自居。这就是当时士人所谓“出”与“处”的不同。
清初遗民之多,堪比元初,这是因为清与元都是以异族入主中原,长期接受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之传统文化 教育 的士人,华夷之辨的观念根深蒂固,有一种天然的抗拒外族入侵的民族意识。同时宋明 理学 的兴盛,也造就了士人的忠君思想。而明崇祯帝的自缢“殉国”和清初实行的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使由明入清的士人忠君思想和民族意识更为强烈,因此,明遗民也就格外的多。
清初明遗民高蹈不仕,有许多避世之道。有的隐身山林,如王夫之隐姓埋名,“窜身瑶岗,声影不出山林”,直至身死。有的闭门独处,如徐枋栖身乡间,“前二十年不入城市,后二十年不出户庭”。有的祝发为僧,屈大君有诗云:“今日东林社,遗民半入禅。”还有的人佯狂作痴,使酒骂座,如归庄抗清失败后归乡,佯狂终身;屈大君“使酒谩骂,若不可一世”。
明遗民无论采取何种立身行世之道,无非都是要坚守气节。为此,他们绞尽脑汁,不惜一切代价。吕留良自谓平生最畏惧贵人、名士和僧人,但为了躲避清庭的征召,却毅然削发为僧,称自己是僧乎不僧、俗乎不俗之人。阎尔梅说那些佯狂骂座之人,“海内误传能骂座,听来原是哭思陵”。正道出遗民即要全躯自保、又要坚守气节而迫不得已才采取迥异于一般士人的行世之道的苦衷。
明遗民隐居不仕绝非不关心政治,他们吟诗作赋、研经著史,以各种形式抒发政治情怀,寄托政治理想。顾炎武著《日知录》“意在拨乱涤污,法古用夏,启多闻于后学,待一治于后王”[1](《亭林文集》卷六《与杨雪臣》),代表了当时许多遗民学者的治学目的。他们积极从事经世致用之学,其中,研治明史是主要 内容 之一。明遗民的明史 研究 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私撰明史,一是襄助官修明史。
二
明遗民私修明史著作的体裁丰富,体例多样,如谈迁的《国榷》、彭孙贻的《平寇志》、李清的《南渡录》等为编年体,查继佐的《罪惟录》、王夫之的《永历实录》、李世熊的《狗马史记》等为纪传体,叶轸的《明纪遗编》、邹漪的《明季遗闻》、邵念鲁的《东南纪事》和《西南纪事》等为纪事本末体,卢宜的《续表忠记》和《二续表忠记》等为传记体,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为学案体,李清的《三垣笔记》、费密的《荒书》等为笔记杂录体。除了这些专书之外,明遗民还以撰写明代人物的神道碑、墓志铭、小传、行状,为有关明史著作写序作跋,以及作咏史诗等形式,记载和评论明史。在不少政论性著作中,如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唐甄的《潜书》中,也不乏探讨明史的篇章。
明遗民的明史研究最为明显的特征是重视明季史。清初的著名遗民学者,几乎都有明季史著作,顾炎武有《圣安本纪》、《熹庙凉荫记》,黄宗羲有《行朝录》,王夫之有《永历实录》,孙奇逢有《甲申大难录》。翻开谢国桢先生的《增订晚明史籍考》,皇皇巨制达二十卷,其中清初产生的明季史著作,绝大多数出自遗民之手。这是因为他们不仅要通过撰写明史,寄托故国情感;更重要的是,作为遗民他们耳闻目睹了国亡君死、异族入侵,亲身经历了剃发、易服、圈地等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创巨痛深,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民族意识,更激发了强烈的 历史 反思精神,他们要究明昔日庞大的明帝国何以被农民起义所推翻,要探讨清何以兴、明何以亡,这促使他们关注明万历以后的衰亡过程及其原因。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明遗民的明史研究成就不在历史编纂学上、也不在治史 方法 上,而是在历史评论上,更具体地说,是在对明亡 问题 的探讨上。他们的评论主要围绕下列几个问题展开。
1、关于崇祯帝与明亡的关系。
崇祯帝在农民军兵临城下,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自缢于煤山,并在其龙袍上书有:“皆诸臣误我”等语。据此,一些遗民史家大肆渲染,称:“烈皇之英明勤敏,自当中兴,而卒致沦亡者,以辅佐非人也。”[2](《幸存录 门户杂志》)又称:“从来死国之烈未有过于烈皇,亡国之痛未有痛于烈皇也。”[3](《居业堂集》卷十八《先府君行实》)这种论调,讳言君之过,一味强调“有君无臣”,为崇祯帝推卸亡国之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