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液晶及液晶显示器的发展简史
热致液晶的发现
1888年奥地利植物学家Friedrich Reinitzer在加热苯酸脂晶体时发现:当温度升到145.5°C时晶体融化成为乳白色粘稠的液体。再继续加热到178.5°C时乳白粘稠的液体变成完全透明的液体。后经德国卡尔斯吕爱大学教授Otto Lehmann研究,这种乳白粘稠的液体具有光学各向异性,因而建议称之为液体晶体(Liquid Crgstal)。
液晶的合成和分类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德国Heidelberg大学的Ludwig Gattermann首先合Halle大学的Daniel Vorlander则先后合成了300多种液晶,并指出液晶分子是棒状的分子。在此基础上,法国的George Friedel及F.Grand-jean等对液晶的结构及光学性能作了详细的研究,并于1922年完成了液晶分类的工作,将液晶划分为:近晶相、向列相和胆甾相。
液晶的物理性能研究
1917年Manguin发明了摩擦定向法,用以制作单畴液晶和研究光学各向异性。1909年E.Bose建立了攒动(Swarm)学说,并得到L.S.Ormstein及F.Zernike等人的实验支持(1918年),后经de Gennes论述为统计性起伏。G.W.Oseen和H.Zocher1933年创立连续体理论,并得到F.C.Frank完善(1958年)。M.Born(1916年)和K.Lichtennecker(1926年)发现并研究了液晶的介电各向异性。1932年,W.Kast据此将向列相分为正、负性两大类。1927年,V.Freedericksz和V.Zolinao发现向列相液晶在电场(或磁场)作用下,发生形变并存在电压阈值(Freederichsz 转变)。这一发现为液晶显示器的制作提供了依据。
液晶在液晶显示器方向的应用研究
1968年美国RCA公司R.Williams发现向列相液晶在电场作用下形成条纹畴,并有光散射现象。G.H.Heilmeir随即将其发展成动态散射显示模式,并制成世界上第一个液晶显示器(LCD)。
1968年美国Heilmeir等人还提出了宾主效应(GH)模式。
1969年Xerox公司提出Ch-N相变存储模式。
1971年M.F.Schiekel提出电控双折射(ECB)模式,T.L.Fergason等提出扭曲向列相(Twisted Nematic:TN)模式,1980年N.Clark等提出铁电液晶模式(FLC),1983~1985年T.Scheffer等人先后提出超扭曲向列相(Super Twisred Nematic:STN)模式。
1986年Nagata提出用双层盒(DSTN)实现黑白显示技术;之后又有用拉伸高分子膜实现黑白显示的技术(FSTN)。
1996年以后,又提出采用单个偏光片的反射式TN(RTN)及反射式STN(RSTN)模式。
液晶显示器产业的形成、发展及布局
自1968年Heilmeir制成第一个DSM-LCD开始, 美、日等国即开始了LCD的应用和生产研究。70年代初期,美国Rockwell公司开始生产DSM-LCD的计算机。Optel公司则生产DSM-LCD手表。日本Sharp、Epson等公司此类产品及工艺的成熟度都非常完满。但DSM-LCD应用电流、电压效应,耗电较多,很快被TN-LCD取代。
1972年S.Kobayashi等人制成TN-LCD,并迅速工业化,被广泛应用于计算器、手表、测试设备及汽车显示等,取得了巨大成功。并促使LCD向大容量、大面积彩色化方向发展。
大容量、大面积的一个方向是TN显示模式与半导体结合,采用有源矩阵(Active Matrix)的方式。该方式最早于1972年由P.Brody提出。经10多年的研究,到80年代中后期,日本已开始大批量生产以TFT为代表的AM-LCD。目前它是手提电脑的首选显示屏。
大容量的另一个方向是采用STN模式。虽然STN模式1983年才提出来,但由于它与TN生产技术有很大程度的工艺相似性,投资规模小,因而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开始产业化,加之FSTN技术的发展,STN-LCD成为中高档、中小尺寸显示的主导。
全彩色化方案首先有A.G.Fischer于1972年提出在液晶盒外加R、G、B镶嵌滤色片的混色方法。到1981年T.Uchida等人将其发展到盒内,并逐渐成熟。它与AM或STN结合,成为今天彩色显示的主导。
1995年以后,ECB彩色化方案也见之于报导。它利用电压控制显示颜色,工艺简单,但色彩有限。一般只能实现3~4色。
目前,反射式显示模式(RTN,RSTN)正是许多工厂竞相开发的产品方向。日本Sharp、Epson公司已经生产此类产品,主要应用于手机显示屏上。
就全球产业布局来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深度学习基础及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计算机等相关专业)全套教学课件.pptx
- 《深度学习基础及应用》教案 第9课 利用循环神经网络进行文本预测和分类(二).docx VIP
- 《深度学习基础及应用》教案 第8课 利用循环神经网络进行文本预测和分类(一).docx VIP
- 《深度学习基础及应用》教案 第6课 利用卷积神经网络进行图像处理(一).docx VIP
- 《深度学习基础及应用》教案 第10课 利用生成对抗神经网络进行图像生成.docx VIP
- 《深度学习基础及应用》教案 第8课 利用循环神经网络进行文本预测和分类(一).pdf VIP
- 《深度学习基础及应用》教案 第5课 构建神经网络(三).docx VIP
- 《深度学习基础及应用》教案 第2课 夯实深度学习开发基础.docx VIP
-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精品教学课件 第3单元 3.3 商的近似数.ppt VIP
- 《深度学习基础及应用》教案 第10课 利用生成对抗神经网络进行图像生成.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