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2细菌细胞结构.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2细菌细胞结构

仅见于少数革兰阴性菌。 数量少,1-4根。 比普通菌毛长而粗,中空呈管状。 性菌毛由致育因子F质粒编码,故又称F菌毛。 带有性菌毛的F+菌与无性菌毛的F-菌相遇时,性菌毛与其相应受体结合,F+菌内的质粒或DNA可通过性菌毛 进入F-菌体内,此过程—接合(conjugation)。 性菌毛是某些噬菌体吸附于菌细胞的受体。 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能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芽胞形成后细菌即失去繁殖能力。 产生芽胞的都是革兰阳性菌。 芽孢折光性强、壁厚、不易着色,经特殊染色光镜下可见 ★e.??脂多糖(LPS,lipopolysaccharide)的结构 脂多糖是阴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也是外膜的主要和重要成分。 (幻灯片024.025)脂多糖是位于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8~10nm)的类脂多糖类物质。它由类脂A、核心多糖O-特异侧链三部分组成。 ★———革兰氏阴性菌的脂多糖成分具有毒性,由于它细菌表面紧密结合,只有在菌体裂解时才被释放出来,故称为内毒素(endotoxin) 。 ————脂多糖主要由脂类A、核心多糖、和特异性多糖组成; ————脂类A是脂多糖的毒性部分。长杆菌科有共同的脂类A,其主要成份为?—1、6D-葡萄糖胺双糖;其它革兰氏阴性菌的脂类A与此不完全相同,毒性也不同。(不同细菌的类脂A结构有所不同,大约有7~8种,它是革兰氏阴性细菌内毒素的毒性中心。) ————特异性多糖是由多糖组成的重复单位,结构复杂,突出表现在菌体表面,又称菌体抗原,或O抗原。由于各种革兰氏阴性菌多糖链排列的顺序和空间构型都不同,造成革兰氏阴性菌的O抗原有不同的特异性。沙门氏菌属的细菌根据抗原的不同,被分为2200余种。(在Salmonella中脂多糖分子中的O-特异侧链可用灵敏的血清学方法加以鉴定。这在传染病的诊断中有重要的意义,例如由此可对某传染病的传染源进行地理定位。) ★在LPS的核心多糖区和O-特异侧链区中有三种独特的糖:2-酮-3-脱氧辛糖酸(KDO)、L-甘油-D-甘露庚糖(Hep)和阿比可糖(Abq,即3,6-二脱氧-D-半乳糖)。 ★脂质A:为一种糖磷脂,由N-乙酰匍糖胺双糖、磷酸与多种长链脂肪酸组成,它是细菌内毒素的主要成分。各种革兰氏阴性菌的脂类A的结构与成分极为相似,无种属特异性。 核心多糖:由2-酮-3-脱氧辛糖酸(KDO)、L-甘油-D-甘露庚糖、半乳糖及匍糖胺这样一组糖类组成。它一边通过KDO残基连接在脂类A上,另一边通过葡萄糖残基与O-侧链相连。关系密切的菌种其核心多糖组分相同或极相似,故有属特异性。 O-侧链:位于LPS层的最外面,由重复的 寡糖单位或其它糖组成。糖的种类、顺序和空间构型是菌株特异的,这就形成了O-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 LPS层的主要功能为: ①?? 构成革兰氏阴性细菌致病物质—内毒素的物质基础; ??② 与磷壁酸相似,吸附Mg++、Ca++等阳离子而提高细胞壁的稳定性;(要维持脂多糖结构的稳定性需要足量的Ca++存在。如果用螯合剂去除Ca++,LPS就解体。这时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内壁层肽聚糖就暴露出来,因此就可被溶菌酶水解)。 ?③?作为重要的抗原因子决定了革兰氏阴性细菌抗原表位的多样性( 由于LPS结构的变化,决定了革兰氏阴性细菌性别表面决定簇的多样性,例如,据统计(1983),国际上已报道过的根据LPS的结构特性而鉴定过的Salmonilla(沙门氏菌属)的表面抗原类型多达2107个); ④?? 是许多噬菌体在细胞表面的吸附受体。 ⑤起保护作用,它可以阻止溶菌酶、抗生素和染料等侵入细菌。 In Gram-positive bacteria there are numerous different peptide arrangements among peptidoglycans. The best studied is the murein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shown in Figure 8 below. In place of DAP (in E. coli) is the diamino acid L-lysine (L-lys), and in place of the interpeptide bond (in Gram-negatives) is an interpeptide bridge of amino acids that connects a free amino group on lysine to a free carboxy group on D-ala of a nearby tetrapeptide side chain. This arrangement app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