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下数学七.八教案
连江县第三实验小学
第七、八单元
教
学
设
计
科 目 数 学
班 级 四年 班
任课教师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教学内容 轴对称 课时安排 1课时 设计者 任本伦 教学目标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对称轴,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重、难点 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 课前准备 课件 分课时教学主要过程 环 节 教 学 预 设 个性修改(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出示轴对称图片(课件)
师:这些图片好看吗?为什么好看?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因为对称而让人觉得美的物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美丽的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复习旧知
1.你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2.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3.看书中图片,画出对称轴。
学习新知
1.出示例1
(1)这幅图对称吗?
(2)中间这一条直线表示什么?
(3)点A和点A在这幅图中是两个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 )个小格。
(4)点B和点( )是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 )个小格。
(5)点C和点( )是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 )个小格。
(6)我发现: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
环 节 教 学 预 设 个性修改(设计意图) 2.小结: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画对称图形。
3.出示例2
(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小结:
1.找出所给图形的关键点。?2.数出或量出图形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3.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出关键点的对称点。?4.按照所给图形,顺次连结各点,就画出所给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三、课堂练习:
(一)、填空题
1.圆是( )图形,它有( )对称轴。
2.正方形有( )条对称轴,长方形有( )条对称轴,等腰三角形有( )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 )条对称轴。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梯形可以画出一条对称轴。( )
2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
3.圆只有一条对称轴。( )
(三)、画出下面各图形的对称轴,能画几条?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
后记
教学内容 平移 课时安排 2课时 设计者 任本伦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现象。能直观地分辨常见的平移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经历观察、操作等过程,感受图形的美,发展空间想象能力,会判断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重、难点 1.体会平移的本质特征。
2.物体沿着直线运动,把这样的直线运动叫做平移现象。
3.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课前准备 分课时教学主要过程 环 节 教 学 预 设 个性修改(设计意图) 知识铺垫
学生观察教师示范:
1.这个物体在做什么运动?
2.物体从一个位置沿着直线运动到另一个位置,这种现象叫做平移。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3
(1)怎样数出图形平移的格数?
小结:平移的关键:根据箭头观察平移的方向,采用找对应点的方法确定平移的格数。
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的方法步骤
(1)找出原图形的关键点(如顶点或端点)
按要求分别描出各关键点平移后的对应点
按原图将各对应点顺次链接。
3.平移的特点:形状,大小不变,位置变。
巩固练习
1.将图中的小船向左平移5格。
2.画一画:梯形先向下平移2格,再向左平移7格。
3.你能把小亭子图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吗?想一想,有几种方法能实现。
环 节 教 学 预 设 个性修改(设计意图) 4.画一画。
(1)平行四边形先向右平移5格,再向上平移4格。
(2)梯形先向下平移2格,再向左平移7格。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
后记
教学内容 练习课 课时安排 3课时 设计者 任本伦 教学目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