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侵犯与利他.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章侵犯与利他

第十章 侵犯与利他 主讲人:李晓丽 人际行为时人类社会中最奇怪、最不可预测和最 难以解释的现象。自然界中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 恰是人类本身 ——刘易斯·托马斯 第一节 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的判断 侵犯行为的类别 三、侵犯行为的理论 三、人为什么会侵犯?——侵犯的理论 本能论:Freud(1948) 生的本能:爱与建设的力量 死的本能:恨与破坏的力量 向内:自杀、自虐 向外:侵犯、征服 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释放 侵犯有进化意义 黑头鸥吃掉其他鸥鸟的幼鸟 南极帝王企鹅将同伴推入海中看有没有猎食的鲸鱼 人类行为更易受社会环境的塑造---社会化 南方绅士荣誉文化----侮辱 攻击性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三、侵犯行为的理论 挫折——侵犯理论的修正 社会心理学家贝克威兹认真考察了几个并不完全支持挫折——侵犯理论的研究后,对多拉德提出的挫折——侵犯理论提出了修正的观点,他认为个体在遭受到挫折之后将做出什么反应,表现怎样的行为,是由环境内在的线索或者说环境提供的刺激来引导的。 与侵犯有联系的线索可能引起侵犯。 柏格威茨指出人们受到挫折之后,心理上 产生了一种侵犯行为的“准备状态”,这种 准备状态是无方向的、未分化的情绪唤起 状态,是凭藉环境刺激所提供的线索才能 找到方向,从而导致侵犯行为。 挫折—侵犯理论 四、侵犯影响的因素 泰森与霍利菲尔德之战 什么线索会引起侵犯行为呢?已有研究明, 第三者的挑动、身边的武器(“武器效应”) 以及他人的侵犯行为均可作为索而引起侵 犯。 暴力电视对儿童的影响 1、暴力电视为侵犯行为提供了榜样,形成了侵犯剧本。 2、暴力电视改变了儿童的思维方式。 3、暴力电视影响了儿童的情绪和情感,产生了去抑制,即看到他人的侵犯行为会降低我们在类似情境中对自己暴力的抑制。   此外还有些研究是通过追踪形式进行的。在一项非常著名的长期研究中,艾伦等人收集了被试在8岁、19岁岁时的一系列资料,结果发现儿童对暴力片的偏好与他们成人后的暴力行为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2001年1月24日晚11时30分,郑州市16岁的少年张璐璐 在回家时发现父亲又在毒打小妹。在张的家里,父亲 打孩子早已成为两代人主要的情感表达方式,但这 次,少年再也忍不了了。于是他将42岁的父亲张书慧 一刀捅死。在医院里,张璐璐对民警说:“你们回去 吧,我自己做的自己当。”随后,张璐璐亲手为父亲穿 上寿衣,去派出所投案自首。 2001年农历正月初三(1月26日)抚顺市东湖区一 11岁小儿,因恼恨母亲缴走自己的压岁钱,先是 拽住其母头发挥拳就打,后又一刀将其捅死。面 对警察盘问,小儿煞有介事地编造了一个个谎 言。当谎言被揭穿后,此子一拍胸脯,说道:“进 去就进去吧,能咋的?” 暴力的基础就是对生命的极端漠视,这是值得更深探究的问题,其中也有与暴力文化相关联的部分。现代影视作品在不断追求血腥场面极端真实、极其刺激的同时,也使暴力虚拟化了,使人们产生了再暴力的东西都与人类感受无关的错觉。如今孩子们喜欢玩的电子游戏更夸大了这一点。现在的电子游戏一般内容都是格斗、射击、打杀之类,在游戏中可以尽情使用暴力,因为在虚拟的世界里没有真实的受害者。 S.Feshbach(1955),让被激怒的被试在TAT上作想象的攻击行为,可以有效地降低被试的侵犯性;而没有作想象攻击的被试侵犯性依然较高。 A.N.Doob(1972) 对于被激怒被试,自己先实施攻击产生了宣泄作用;目睹别人实施攻击也有代偿性作用 对于未被激怒被试,先进行攻击和目睹别人攻击是学习和强化作用,冲动性便高于控制组。 注意:宣泄的方法有增加侵犯的危险 移情能力的培养 个人自己意识到侵犯的后果而自觉控制或转移侵犯冲动。 Feshbach研究发现,移情能力与侵犯行为之间呈负相关。 Milgram“权威-服从”实验发现,受害者痛苦状况的反馈越直接,人就越难于服从命令对别人实施伤害性电击;个人对别人的痛苦状况体会越深刻,就越倾向于抵御外在压力,拒绝服从。 角色扮演法、情感换位、情绪追忆等是培养移情能力的良好方法。 “爱能拯救人——不论是施与爱的人还是得到爱的人。” ——精神病学家 卡尔·梅宁格 第二节 利他行为 亲社会行为 什么是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助人行为:帮助他人的行为。 利他行为:自愿帮助他人而不期望得到任 何外部回报的行为。 特征: 1、以帮助他人为目的 2、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例如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