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讲宋明理学.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六讲宋明理学

《论语·先进》有云:“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河南商丘应天书院 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 湖南衡阳石鼓书院 程朱理学在元代的传播与发展: 赵复,湖北德安人,1235年元兵攻陷德安,赵复被礼送到燕京,于太极书院讲授程朱理学。其在元代理学史上的主要功绩在于理学的传播和普及。使北方学人开始真正理解程朱理学。从而确立了理学的学术地位。而赵复所传对象不少是元朝高官,具有政治上的影响力,赵复所传程朱理学得以官学化。 元仁宗皇庆二年 (1313) ,下诏将程朱理学纳入科举考试,《四书集注》被定为科举用书。 5、陆九渊与王阳明的心学派 陆九渊,号象山,字子静,抚州金溪(江西)人,是中国“心学”的创始人。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因其山形如象,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陆象山。著有 《象山全集》。 其学直接于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的“心学”﹐认为“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 人的心和理都是天赋的﹐永恒不变的﹐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也是人的天性所固有的﹐不是外铄的。 学的目的就在于穷此理﹐尽此心。人难免受物欲的蒙蔽﹐受了蒙蔽﹐心就不灵﹐理就不明﹐必须通过师友讲学﹐切磋琢磨﹐鞭策自己﹐以恢复心的本然。 修养功夫在于求诸内﹐存心养心。具体方法是切己体察﹐求其放心﹐明义利之辨。 至于读书﹐则最重视 《大学》﹑《中庸》﹑《论语》 和《孟子》﹐要求联系日用事物讽咏自得﹐反对习注疏章句之学﹐场屋之文﹐以谋求利禄。 鹅湖之会 南宋淳熙二年(1175)在信州(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思想辩论会。由吕祖谦邀集,意图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争执。它是中国思想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吕祖谦全集》全十六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 教人之法:“道问学”与“尊德性” 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并认为,“致知格物只是一事”,是认识的两个方面。主张多读书,多观察事物,根据经验,加以分析、综合与归纳,然后得出结论。 陆氏兄弟则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主张“发明本心”,心明则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贯通,不必多读书,去此心之蔽,就可以通晓事理。 《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龙场悟道: 阳明心学的起点是“龙场悟道”,它奠定了王学的基石,并构建起“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论框架。 尽心、知性、致良知: 王守仁在继承思孟学派的“尽心”、“良知”和陆九渊的“心即理”等学说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了朱熹那种超感性的先验范畴的“理”为本体学说,创立了王学,或称阳明心学。 王学的内在结构是由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构成的。在这一结构中,王守仁以心(良知)立言,又以良知释心.心(良知)就构成了王学的基石。 大明正德三年(1508),三十七岁的王阳明被贬谪到贵州龙场,他“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久之,胸中洒洒。” “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龙场悟道因此发生。 在王守仁看来,心是无所不包的。物、事、理、义、善、学等都不在“吾心”之外,亦即是“心即理”。 “良知”是心之本体,是人人生而俱来的,先验的,普遍的“知”。这种“知”是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的本然,是“致良知”、为圣的内在可能性。并且“良知”是外在的社会伦理道德与内在的个体心理欲求的统一(“天理之在人心”),是与天地万物同体的。 “致良知”就是如何为圣的过程,变本然的知为主体意识自觉把握的知的过程,也就是他所说的“知行合一”。 王守仁的心学是一种体验哲学。 6、陈亮与叶适的事功学派(以“事功”为核心) 事功学派,南宋兴起的学派。源于王安石“为天下国家之用”的实用思想。包括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和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与理学相抗衡。乾道、淳熙间形成鼎盛之势。认为理学家空谈“性与天命”,对其“静坐”、“存养”功夫尤为不满。倡言功利,赞许“三舍法”,主张习百家之学、考订历代典章名物,以培养对社会有实际作为的人才。其学说开启了明末清初颜元、黄宗羲、王夫之等启蒙教育思想。 陈亮的著作集。旧称《龙川文集》,约撰于1161~1193年间,由其子辑成,叶适作序。全书共40卷,今存30卷。内容分为疏、策、论、表、书、启、诗、词、记、序等。此为中华书局1974年标点本。 陈亮,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字同甫,原名汝能,后改名陈亮,号龙川,人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力主抗金,曾多次上书孝宗,反对“偏安定命”,提倡“实事实功”,有益于国计民生,并对理学家空谈“尽心知性”,讥讽为“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曾与朱熹多次进行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