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016磨牙〔寒证〕大黄附子汤.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16磨牙〔寒证〕大黄附子汤

016磨牙(寒证) 经方案例 樊某,女,23岁,郑州人,有多年磨牙病史,近因同学介绍前来诊治。刻诊:磨牙,大便干结2天1次,手足不温,多梦,舌质淡,苔白略腻,脉沉。辨为寒结气逆,心神不守证,治当温阳通结,益心潜藏,给予大黄附子汤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方:大黄10g,附子15g,细辛6g,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g,大枣12枚,龙骨10g,牡蛎10g,炙甘草6g。6剂,第1次煎30分钟,第2次煎25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天分3服;二诊:晨起牙困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大便通畅,多梦减少,以前方6剂;四诊:磨牙较前又减轻,以前方6剂;五诊:手足温和,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分3服,治疗3个月。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体会:根据大便干结、舌质淡辨为寒,再根据多梦辨为心神失守,以此辨为寒结气逆,心神不守证。方以大黄附子汤温阳散寒通结;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温阳潜阳安神。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大黄附子汤 【方药歌诀】大黄附子汤细辛,阳虚寒结便不通,       手足不温有发热,通阳通便能温肾。 【学用导读】大黄附子汤主治寒结不通,一要辨清寒结与热结有本质不同,二要重视大黄附子之间的用量调配,三要重视细辛用量,四要重视配伍行气理气药。 【医案助读】痛经 杨某,女,19岁。从14岁月经初潮即痛经,每次经期必服用止痛类西药,否则痛苦难忍。刻诊:痛经,手足厥逆,冷汗出,大便困难4~5日1次,舌淡,苔薄白,脉沉。辨为寒凝痛经证,给予大黄附子汤加味:大黄9g,附子15g,细辛6g,桂枝12g,当归15g,川芎15g,白芍24g。6剂,1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3服(在月经来之前1周服药)。二诊:仅有轻微痛经,又以前方治疗6剂,并嘱咐病人在下次月经来临之前服药。随访1年,未再痛经。 用方点拨:根据痛经,手足厥逆,冷汗出辨为寒,再根据大便困难辨为寒结不通,以此选用大黄附子汤温阳散寒,通下止痛,加当归补血活血,川芎行气活血,白芍益血缓急止痛。方药相互为用,以治寒凝痛经。 辨寒凝病证在通常情况下以无汗为主,但在特殊情况下,寒痛剧烈则会引起冷汗出,所以临证辨汗出必须全面认识,不可顾此失彼。 【中医辨证】寒结证:大便硬而困难,甚则十余日不大便,小便清长,发热而非潮热,口中淡,脘腹冷痛或满,恶寒,或腰酸腿软,舌淡,苔薄白,脉弦或迟。 用方思路:正确使用大黄附子汤,以主治阳明寒结证为基础方,以主治寒凝痛经证(经行腹痛,受凉加重,大便干结或不畅,手足不温,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迟)、心胸寒证为临床扩大应用。 病变证机:寒气侵袭,气机凝滞,以此而演变为寒结病理病证。 审证要点:根据不大便,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或紧为用方审证要点。 【西医辨病】慢性结肠炎,慢性肠炎,慢性菌痢,慢性盆腔炎,慢性胆囊炎,胆囊术后综合征,慢性阑尾炎等。 【衷中参西】合理运用大黄附子汤指导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无论是治疗消化疾病,还是治疗呼吸疾病等,都必须符合大黄附子汤主治病变证机与审证要点,以此才能取得治疗效果。临证选用大黄附子汤治疗西医疾病还可用于:性附件炎,胆绞痛,尿毒症,肾功能衰竭等。 【中医治法】温肾通便,通阳散寒。 【方药西用】具有增进肠胃蠕动、抗心肌缺氧缺血、降低脑组织耗氧量、抗菌、抗炎、解除平滑肌痉挛等作用。 【处方用药】大黄三两(9g) 附子炮,三枚(15g) 细辛二两(6g) 随证加减用药:若气虚明显者,加人参、白术,以补气健脾;若血虚者,加当归、麻仁,以补血润肠通便;若阳虚者,加肉苁蓉、牛膝,以温阳补阳润肠;若恶寒明显者,加干姜、肉桂,以温阳散寒;若腹胀者,加厚朴、槟榔,以下气行气导滞等。 【煎服方法】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方证研究】寒气内结,浊气壅滞,则大便硬而困难,甚则十余日不大便;阳虚不得温化,则小便清长;正气抗邪,则发热;寒气充斥,则口中淡,脘腹冷痛或满,恶寒;阳虚不能温煦,则腰酸腿软;舌淡,苔薄白,脉弦或迟均为寒结之征。其治当温肾通便,通阳散寒。 方中附子温壮阳气,宣通气机,散寒破阴。大黄泻下通便,兼制附子温燥。细辛散寒通阳,逐寒止痛,更能监制大黄寒凉。 方药配伍特点:附子与大黄相配,温阳散寒而不燥化伤阴,通下燥结而不寒凝;附子与细辛相配,以温阳散寒止痛。 【使用禁忌】热结证,痰热证,阴虚证,慎用本方。 【临证答疑】 1、怎样理解大黄附子汤方药组成? 答:理解大黄附子汤方药组成,温阳药附子用量为三枚约15g、细辛用量为二两约6g,寒下药大黄用量为三两约9g,附子、大黄、细辛用量比例是5∶3∶2,方药组成及用量决定功效是温阳散寒通下。 2、怎样理解大黄附子汤中附子大黄用量? 答:张仲景设大黄附子汤主治寒结证,用附子为15g温阳散寒,根据治病需

文档评论(0)

ktj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