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灯会——民族艺术的丰碑.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自贡灯会——民族艺术的丰碑.doc

  自贡灯会——民族艺术的丰碑    内容 摘要 :独特魅力、深厚的文化寓意,传统与 现代 为一体的技能、材质的巧夺天工,以及布局的大手笔,铸成了中华民族 艺术 的丰碑——自贡灯会。   关 键 词 :自贡灯会 文化渊源 材质 布局 丰碑      自贡灯会作为民间文化的一种载体,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制灯的工艺美术性同文学、园林景观、 自然 山水之美珠联璧合,构思独具一格,工艺制作精巧创新,艺术表现手法出神入化,使自贡灯会在 历史 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中华民族一道绚丽的风景线,被称为一座民族艺术的丰碑。在世界各地都可以找到她的芳踪。      一、自贡灯会之渊源      四川旧为蜀地,灯会、灯节起源较早。隋文帝之子杨秀曾为“蜀王”,此后灯会盛事便代代相传。而“立灯杆”最盛之地却在四川的西南部(今自贡一带)。据《荣县志》(荣县为旧时“荣州”,今辖自贡市)载:正月一日之后,各祠庙皆燃火树,各门首皆点红灯,竖之高处,嵌灯如星。就是指新年初七之后,各家各户门前都悬挂红灯,各祠庙门前皆竖灯杆的盛况。   每到这个时节,香火旺盛的五皇洞、天池寺、火神庙等均在庙前立高杆,点灯32—36盏。小庙点“九皇灯”,即灯杆两边各挂灯九盏。燃点所需菜油,由善男信女为求神保佑、赐福祛邪而捐献。燃点时间按献油多少拟订,少则三天,多则一月以上。由于灯杆均竖高处,远远望去,灯火点点,如天上星星眨眼。   因此,自贡地区城乡因“立灯杆”而得名“灯杆坝”的遗址多达几十处。至今,其市中区的一条闹市街仍沿用“灯杆坝”旧名,而屹立在釜溪河畔的清朝修建的镇宝之庙“王爷庙”门前,还立着灯杆,每到春节,人们仍挂上红灯笼贺岁呢。   在四川省成都市,“十五日谓之元宵,市井祠庙结棚张灯,光明如昼”(见《华阳县志》)。自贡市旧时为川南富庶地区,盐商巨贾办红白喜事举行的大型灯文化活动,不断地推动了这个民间习俗的 发展 。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十四,光绪皇帝驾崩,溥仪继位。清宣统元年(1909年),自贡的自流井举办了一次盛大的祭祀型灯会,当时称“皇会”。灵堂设在陕西庙,为灯会起点,分三条漫长路线扯起了“瞒天过海”。那次的“瞒天过海”是沿三条巷道立木架,木架用白布严密遮盖,白布上贴有“皇恩大德”“国恩家庆”“普天同庆”的字样及飞禽走兽、人物、战场等图形。布棚下边及沿线铺门前悬吊各式彩灯,灯有四方灯、六方灯、宫灯、兔子灯、龙蛇灯、螃蟹灯、白菜灯、棉花灯等等。这也就是灯会中保留节目——传统灯组“瞒天过海”的历史由来。   1916年10月30日,辛亥革命巨子黄兴死于上海,大将军蔡锷同年11月8日病故于日本东京。当时大总统黎元洪令以元首礼仪进行国葬,并通电全国公祭。自流井为此举办了盛大的追悼会。灵堂仍设在陕西庙,各团体绅商及民众拟送挽联及祭典礼品,孙中山先生祭蔡挽联“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闯关马伏波”贴在灵堂上,自流井区的街道又扯了“瞒天过海”。有些富庶人家到热闹地段两边或过往住房处自搭楼台观赏。   1991年自贡市举办第四届国际恐龙灯贸会时,在新市区一条街再现了“瞒天过海”盛况。新华社、《人民日报》、《 中国 旅游 报》等媒体报道:“人们在布满五彩缤纷的灯笼下穿过,如顶满天繁星,人潮涌来涌去,每人都喜气洋洋,红灯映人面,好一派绝色天境!”   元宵举办灯会时,提灯走街串户,小孩各自拿出小灯笼比试,看谁家做得好、做得奇、做得巧。这是我国灯文化艺术得以不断提高的民间亲和力。   然而,真正把“提灯”作为一个专项民俗活动的,并形成会节的只有四川西南部的自贡地区。   在清朝至民国初年,元宵节期间,以自流井的盐商大家庭为主体,组织一批又一批的闹年锣鼓开路,提灯游街。提灯队伍前头走的是一对大纱灯,然后是四对或五对圆灯,紧接着是竹编油纸张糊的长方形灯,灯上都写着朱红扁字以标明某姓某堂,方灯后面是亮筒子(竹筒做的火把),亮筒子后又是一批闹年锣鼓开路的提灯者。提灯的、观灯的人潮涌来涌去,整个街上挤得水泄不通。   到辛亥革命胜利后,“提灯会”的时间基本固定在“双十节”即每年的十月十日,意义有二:一为纪念戊戌变法中献身的仁人志士;二为纪念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为1911年10月10日),时为推翻帝制而献身的革命先烈(从光绪年开始,自贡地区出了刘光第、吴玉章、卢德铭、江竹筠等有志之士和革命先烈,在民众中 影响 很大)。   提灯会的灯具制作,每人自出心裁,各表心思,式样多种,多数是以花草虫鱼、飞禽走兽为本,形态千姿,彩绘逼真。也有的花灯匠心独运,借灯表意。如1921年举行的提灯会上,荣县中学学监赖君制作的彩灯,是一盏直径为一米的圆形“地球灯”,特别引人注目,灯上世界地图中的中国用红墨水涂得绯红。提灯游行时,他插在游行队伍中用竹竿高高擎起,灯里烛光熊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