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评中国古代体制外民间教派的道德观.doc
评中国古代体制外民间教派的道德观
评中国古代体制外民间教派的道德观
在中国古代的民间教派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所谓破坏性膜拜团体,基本上是属于当时政治体制外的一些宗教组织,即官方经常所称的邪教。既然中国宗教应称为道德的宗教①,那么这些邪教是否也有,或有着多少道德性?其所宣扬的道德观是什么?与它的邪有怎样的联系?及其产生之背景影响是什么?通过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后再来以古为镜,或能有助于对当今破坏性膜拜团体之了解。
构成宗教,则必有信仰笼罩下的行为准则或道德准则,构成团体则必有其组织的形式与实体,这两方面加起来就体现出宗教在社会中的力量本文由.L.收集整理或潜力,中国古代的各种形式宗教团体于此也不例外。这种宗教形态下的力量对当时的社会体制起着正面还是负面的作用,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今以罗教及其宣扬教义的《五部六册》为例加以说明。
明代正德年间由山东即墨人罗清(或说此为道号,其名罗梦鸿或罗孟洪)创立的罗教又名无为教、悟空教、罗道教,故其教尊罗清为罗祖。该教主要活动于东南及华北诸省,清初被视为邪教而禁止。所谓《五部六册》系罗清所著,包括《苦功悟道卷》、《叹世无为卷》、《正信除疑自在卷》、《巍巍不动泰山深根结果宝卷》各一册和分为上下两卷的《破邪显证钥匙卷》。《五部六册》为该教教义之根本所在,也是篇幅最长的宝卷之一,为中国民间宗教的一个典型 外,还对已经被禁止的白莲教等外道进行谴责:愚痴人,求白縺,永下无间;白縺教,是邪气,永下地狱
《明清民间宗教经卷 [美]欧大年: 《中国民间宗教教派研究》第三章,第16页。
提供了又一例证。
这种阐释教义的话语权之掌握,实际上也规定了信徒的具体行为准则。因为佛家的信条戒律等都是泛指的,而祖师或师父的认定则是具体的,最后变成祖师所云就是行为好坏的标准。自唐代禅宗流行后,因强调传灯的传授体系而使这种法理在于师徒间认同的现象越发显著,宋元以降就向下层的信教群体普及。
从上述《五部六册》的三个特点来看,它从语言到思想内容都是混杂的。这种现象既使它在覆盖社会意识上有广泛性,亦使它产生模糊性,但又是自成一套而具有特色。故在其初始阶段,可以起到所谓惑众的作用,但这种低水平的混杂却难以为士大夫阶层所接受,只能在社会底层流传而最终成不了大气候。
如此汇融社会普遍认同道德观念,能使其教义更容易被一般民众所接受,也使其避免一开始被官府所注意而把它当作邪教,且至少在表面上有着劝善的功效,成为其一种很好的保护色。一些民间教派,甚至是罗教、白莲教等大教派都被官府认可过,《五部六册》曾被多次翻印,传播甚广,都与此有很大关系。
由于罗教和社会有着一些共同的道德通则,当现实政治和现实社会出现弊病和道德败坏时,这些民间教派通过对各个暴露出来的社会坏现象的指责,能使其置于道德的制高点。居高临下,有助于它在民众中树立起一种道德权威,而道德权威是建立信仰权威和政治权威的重要基础。如通过灌输宝卷所形成的价值取向和教主权威,能使信徒宁骈首以死而不敢违其教主之令
《明神宗实录》卷五三三万历四十三年六月条。
也正因为民间教派的道德权威部分是体现在对现实的批评和对社会上世风日下的道德现象指责上,所以它也容易赢得由此而感到不满或不平的人们之广泛共鸣
不过由于《五部六册》进行的是广义而非特定的道德谴责,民众虽有同感,但不冒犯具体官吏,所以官府一开始并没有对《五部六册》很警惕。
进而能惑众而聚众,形成对现行社会秩序的破坏,官方所要极力防范的也就是这两者的合一。
因此对官方而言,并不担心这些民间宗教的意识形态与抽象的道德观念,看重的却是他们以此来聚众作乱,成为一种在组织上不受官方控制的教派。所以早在宋代就有敕令非僧道而结集经社、聚众行道,各杖一百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十四莲堂传习妖教条,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35页。
《大明律礼律》禁止师巫邪术条云:妄称弥勒佛、白莲社、明尊教、白云宗等会,一应左道乱正之术,或隐藏图像,烧香集众,夜聚晓散,佯修善事,扇惑人民,为首者,绞;为从者,各杖一百,流三千里。清代也有同样条例:左道惑众,烧香集徒,夜聚晓散,为从者;及称为善友,求讨布施,至十人以上,并军民人等,窝藏接引,或寺观容留剃簪,探听境内事情,诱捨应禁铁器,属有司者,边外。
《大清律附(顺治二年奏定)》之[附真犯死罪充军为民例]极边烟瘴边远沿海边外充军条《礼例》。
罗教后来也被厕身其列,在清代屡屡被镇压,与其渐渐演化出帮会组织有很大关系
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第六章罗教与清帮。
历代官方这些反异端邪教的法律条文背后隐藏的基本动机在镇压有组织宗教运动的具体实践中可见一斑,甚至使很多正统宗教的团体也惨遭迫害
[美]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第八章,范丽珠等译,上
文档评论(0)